返回第十四章 群众大生产(第1/2页)  元青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清凉山铁矿如此状况,让刘一凡很头疼,酒坊那边已经步入正轨,刘一凡交给了帖暖手下一色目人打理,只要做好酿酒就行,现在烧刀子酒名气正大,销量不愁,各大酒楼都会按时来定购,刘一凡准备全心全意把铁矿这边经营好。

    首先是从酒坊那边提了几百两白银来,购置了大批小麦,稻米,间隔改善冶户伙食。并低价购置了大量屠夫屠宰牲口取肉后剩下的骨头用于熬汤,增加他们蛋白质摄入量。提高他们身体状况,并对做工积极者进行肉食奖励。对于采矿方面。刘一凡带领采矿队首先整修拓宽了矿洞甬道,伐树制作了几十辆运输矿石简易推矿车,改变矿工人挑背拉采矿状态,在倾斜甬道上口制作了绞盘,用绞盘绳绞拉矿车减轻了冶户劳动强度,改变了以往一味用镐刨矿,采用火烧,泼水冷却-火爆法、和钉入木楔泡水涨裂矿石缝等新采矿方式。并打制了一批新铁锹,铁镐,铁钎等铁制采矿工具。经过这一番改变,冶户们身体状况大为提高,不会像以前吃不饱情况,通过肉食奖励,工作热情大为提高,工具改变又大大提高了出矿量。使得每天出矿量从二三吨猛增到十几吨。帖暖对此也大为满意,不住称赞刘一凡。

    采矿问题解决了,刘一凡又研究起炼铁炉。里里外外看了仅存的那个小炼铁高炉,又详细问了工匠,炉高也就3米多高,炉围2米多,去掉半米多厚的炉壁,炉内可用也就能装半米多直径厚的矿石。内壁用粘土烧硬成耐火层,外用青石彻成,下面接了一个不大的鼓风口,烧的用煤,起炉时铁矿石、煤一层层堆在里面就算完事,炉火温度很不稳定,十炉里能出三四炉生铁就不错了,有时炉温不够时,铁矿石融化得不完全,与煤渣粘在一起,整炉报废。刘一凡虽没做过这个,不过没吃过猪肉也看过猪跑,建国初期全民热建的那种小高炉,电视上看多了,至于后世大工业生产的炼钢、转炉,电弧炉什么的就别想了,没那条件。刘一凡冥思苦想了几天,总结了几个改进想法,加大炉围是肯定的,要不炼铁量太低、增大鼓风量,靠人力拉动鼓风慢不说,风力还小。用煤不行,杂质含量太高,而且含硫量大,铁矿石也要粉碎,能加快矿石融解。

    针对这些问题,刘一凡从冶户里抽调了十几个做过木匠,铁匠有经验的人组成了研究小组,用肉食做奖励,让大家群策群力提改进建议。毛主席都说过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果然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叫王二牛的说做过水车,嗯,可以用水车替代人力拉动鼓风,不错的想法一个叫陈五的说烧过碳,嗯,木炭和焦炭差不太多,可以试试。还有个叫林三的说在窑上烧过瓷器,也可以。烧瓷器温度和这时候粗炼铁温度差不太多。一个原来炼过铁的老人说,加灰石粉能加快铁矿融解,嗯,正确的意见要听。

    合计得差不多,刘一凡就带领匠人轰轰列列干起来了,位置选在了一处靠河边处,还是采用传统的竖炉,既然竖炉从古代一直用到现代,肯定有它可取之处。做水车的做水车,挖窑炼焦碳的炼焦碳,烧石灰的烧石灰,你要说煤,山西从古至今就是煤主要产地,而且品质还高。既然想炼铁炉再做大一些,刘一凡决定,试着烧制一些耐火砖,来做主体结构,采集来的粘土用干草来回揉碎捏实,混合着河边带白色石英的河沙,用窑试着烧制了一批,结果不错,耐火砖很抗热,还顺带着烧出了一些琉璃色块状物,估计是河沙里的石英被烧化了,不过现在不是研究玻璃的时候。炼铁竖炉刘一凡没冒进设计很大,比原来的只大一些就截止了。高有5米,炉围直径4米多,外壁用青石和耐火砖混搭,内壁用传统用的粘土粘合,去掉半米多厚的炉壁,炉内径能有2米多,炉底用耐火砖,粘土和沙垫底。预留了出铁水口,另一面留取炉渣口,铁水会比炉渣重,所以取渣口高一些,鼓风口用的陶管接口。搭建好炼铁炉风干了几天,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