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三章 蘑菇炖肉锅(第1/2页)  元青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在研究军粮的过程中,刘一凡开始发现其实这个时期能吃的的蔬菜品种还是很多的,后世常吃的胡萝卜、白菜、菘菜(小白菜)、油菜、颇棱(菠菜)、生菜、紫苏、葱、薤、韭、黄芽(韭黄)、大蒜、黄瓜、冬瓜、葫芦、丝瓜、山药、姜、紫菜、竹笋、枸杞等等种类不少,不过岛上前期粮食压力太大,所以以种主粮为主,蔬菜副食方面没太重视,岛上有的一些绿色蔬菜无非是一些野菜,野葱,还有一些不知名的蘑菇之类。看来来年得从外购进一批蔬菜种子提高生活质量。能适应东北地区季节气候的主要就是白菜,黄瓜,胡萝卜,大葱等不太多的季节蔬菜,像土豆,地瓜,玉米等主要作物这个时代还没有,有点遗憾,不过以后有机会。

    现在温饱不是问题了,食用蔬菜就有些麻烦,已经进入七月份了,温度感觉明显有些降低,看来纬度还是有一定影响的,不过想解决这个问题也不是不能,这个季节正适宜人工种植磨菇。后世大棚栽种的磨菇就是一种很快速的解决方式。想到这,刘一凡叫人紧急搭建了几趟仿后世大棚的简易房,只留下几个很小的窗户,又用麦麸皮,木材加工后的木屑混合些肥料泥土等,用草袋子捆成一条条长袋子,搭在简易房中临时钉制的木头架上,又发动老人小孩从林边采集了不少红蘑,白蘑,黄蘑等可食用野生菌种。连根带土一起挖来。栽植在草袋缝隙间。大家又搞不明白岛主在整什么,没听说有人种磨菇,不都是从野外采来的吗,刘一凡也不跟人啰嗦,照做就是了。用毛刷从蘑菇菌盖的下面刷了不少细沫到草袋子上,又打制出几十个漏水喷壶,让几个人每天定时给草袋子上喷水淋湿,早晚定时开门通风。为了让大家习惯每天时辰,刘一凡还在据点中心处搭建了一座高高的钟楼,铸了一口巨大的简易铁钟,每天早、中、晚,定时辰敲响。

    半个月后,有了合适避光,潮湿生长环境,原来采摘的野生蘑菇不仅生长得更大,还从旁边草袋子上长出了大量细小的菌丝。刘一凡查看后,果然蘑菇是靠孢子传播的,虽然刘一凡从没种过蘑菇,不过前世电视上看多了大棚种植,稍一分析,也是这样的技术。看来再过月余就可以收获大量的种植蘑菇了,这也能为岛上人改善伙食条件。其实蘑菇是一种生长很快速的食用菌,在条件温度合适下,四十多天就可以生长出来,是一种很适宜的植物。

    采摘了一批之前生长大的蘑菇后,岛上最受欢迎的一道蘑菇炖肉锅就被刘一凡捣鼓出来了,做完每天的工作,晚上啃着白白的麦饼,喝口热气腾腾鲜美的蘑菇炖肉汤,再来几口自己酿制的烧刀子酒,这样的生活极大地提高了众人的士气。这样的生活让大家很满足,以至于后来,每天做完工后,大家都自觉地从林子里走一趟,采集些野生蘑菇送到栽种蘑菇的大棚。蘑菇的产量也直线上升,搞得刘一凡不得不多建几处大棚来安置这些,美食的诱惑比什么都能让人动力十足。

    这段时间里,岛上的盐和酒被大量生产加工出来,刘一凡查看了产量后,有点发愁了,不是因为别的,产量有点多了,将近二十多吨的盐和十多吨的酒,这要都运到山东东岛那,销量就是问题了,量小还好说,这么大的产量,靠东岛那一小县肯定消化不了。想到这,刘一凡把目光投向了南宋,此时的南宋由于被金国和蒙古国的双重打击下,领土龟缩到长江以南地区,领土的减少和北方汉人的大量南迁加剧了原有南方耕地的紧张,为了开拓财源,此时的南宋形成了几个比较大的对外港口,泉州、广州、明州(今浙江宁波)、杭州、温州、江阴、秀州华亭(今上海华亭)、秀州澉浦(今浙江海盐)。都是现在比较有名的贸易集散地。

    库页岛跑南宋几个港口直线距离二千多海里,以现在的船速去一趟,二十几天就可到达。不过单靠盐和酒,利润不是太大,而且这样的大港面临着上税,此时的南宋为了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