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能力)受到巨大挑战。问题2:心理问题:现有教育体制使得这代人思维中“被安排”“被主导”的思维已经形成路径依赖,从众心理,选择性恐惧诉求 路径依赖或者叫路径依循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大意是当既得利益的经济主体已经习惯了一种盈利模式带来的稳定收益,就会产生对这种模式的依赖性,不愿去尝试新的道路。 而我们这代人,经历了应试教育体制下十几年的“被安排”,很少去主动为自己的未来选择道路和安排方法,因此,当进入大学后我们被松绑了,反而失去了方向。
还记得《肖申克的救赎》那个养鸟的老头老布出狱后没多久就自杀了么?
其实也是这个原因,因为他的“社会化”过程都是在一个成长环境中完成的,那就是监狱。所以,当他出狱之后,无法接受外界世界的生活,因此自杀了。从众心理和选择性恐惧诉求,这两个心理现象几乎主宰着我们当下的很多选择的心理活动。
为了通俗易懂,我讲一个身边发生的小现象: 进入大三,一个宿舍里4个人abcd,a去实习了,b去考研,c准备出国。d这时候还没确定自己的方向,这个时候人的感官知能就会根据周遭的环境给我们的大脑传递信息来帮助我们做出判断。d就会观察abc,以及跟他们类似的人群,这是所谓的从众。
当d了解abc三条路之后,开始衡量各个路径的损益比,因为这三条路都是对未来的预期,而人的本能是趋向于利益最大化的,所以在面临三条看上去很平衡的道路时,我们会产生患得患失的状况,害怕做出一种选择后的机会成本无法换来最大的回报。 现实中,我们很容易感受这种纠结和迷失,却很难理性去判断和认清这种心理。问题3:大众传播营造的单一化社会评价体系,使得人们自我实现的标准出现误差 成功学大行其道,物质主义耳濡目染,大家发现没有,我们这个社会对于“成功”二字的内涵理解正在趋向于同质。无论你的家庭环境如何,成长环境如何,教育水平如何,“中国梦”本应该是一人一梦,却被我们异化为“异床同梦”。
当人们在各类媒体接受了成功的鼓励,利益的熏陶后,如果再有人胆敢站出来,号召大家尊重现实差距,尊重实际问题,那么这个人必会遭到口诛笔伐,被称为既得利益者的卫道士。 但现实就是如此,中国社会的阶层板结已经形成,发达地区各类资源的供应和消化能力和不发达地区的差距是巨大的。比如,某地的学生可以花50万年去上国际学校,随便抓一个老师都是国际硕士,双语教学,而另一个地区的学生连课桌课本都没有,老师是各种大学生去支教轮岗。 两个人对世界的理解,对知识的掌握,对格局的把握,对价值的判断,能一样么? 再加上两个家庭,所处的两个生活环境,交友环境。能一样么? 如果两个人在走出大学的时候,梦是一样的,合理么? 当然,这个例子描摹的程度有些推极端,现实中也是孤例,但这种逻辑衍生的现实情况,却比比皆是。
梦醒了,现实如果美好还好,但如果梦醒了却发现自己站在贫瘠的荒原上,又是怎样一种迷茫与焦虑呢?快眼看书小说阅读_www.bookcu.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