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八章 李元芳列传(第1/4页)  赤县神州遗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李元芳,字光远,凉州陇西人。

    李元芳出生不久,生母便将他交给了自己的姐姐抚养,只留给他一张手帕。他曾问过姨母关于自己父母的往事,姨母也知之甚少。

    大唐垂拱三年,刚过十五,他决定前往长安闯荡。

    初到长安,无依无靠,只得同当地的地痞厮混在一起。终于,他与四个地痞因偷盗伤人被大理寺围捕。捕快一路追至城东外,将五人围在垓心,随即陷入乱战。其余四人早已被擒,只剩李元芳负隅顽抗,此时他已打伤三名捕快,但终究敌不过人多,败下阵来。四个地痞被押入了监牢,李元芳则被带往大理寺的刑房审讯。李元芳被绑在木架上,稍不配合,则棍棒相向。捕头正抬起巴掌欲扇李元芳,身后突然探出一只手将他抓住,捕头转过身,立刻低头恭敬道:“狄大人。”那人正是早已升任大理寺卿的狄仁杰,狄仁杰弯腰拾起落在地上的手帕,问道:“这是?”捕头答道:“是犯人的随身之物。”狄仁杰将手帕打开,端详了一番,随后走到李元芳跟前,示意捕快给他松绑。刚解开绳索,李元芳便一个趔趄,险些摔倒。狄仁杰立即伸手扶住他,问道:“能走吗?”李元芳挣开他的手,傲气地说:“自然能。”狄仁杰看着他稚嫩的脸,不禁一笑。

    狄仁杰带李元芳除了刑房,问他:“你一身武艺,为何不找份正经事做?”李元芳见他锦衣华服的打扮,料想他不知世间疾苦,便说:“长安虽大,可容不下我们这些市井小民。”狄仁杰不再多说,将手帕递给他,他看着狄仁杰,不知该不该接过。狄仁杰抖一抖手帕,示意他接下,他只好伸手拿过手帕,试探地问:“你要放我走?”狄仁杰笑着问:“你可有特别的去处?”这正说到了他的痛楚,来长安已有些时日,却仍旧无处安身,一时间无言以对。狄仁杰知道他的难处,便问:“你可愿留在狄府,助我处理大理寺的公务?”李元芳不敢相信,他虽对官家人没有好感,却总想有个安身之处,他问狄仁杰:“我不过是个犯人,如何能在大理寺当差?”狄仁杰哈哈一笑,说:“南橘北枳,你在市井之中厮混,成了犯人,但在我狄仁杰麾下,定能让你成大器。”这番话让他放下了对狄仁杰的成见,从没有人对他寄予如此希望。他看着狄仁杰,重重地跪了下来,说:“若是狄大人能收留元芳,元芳必定以性命相托。”狄仁杰不说话,伸出手将他扶起。

    此时阎嫣与狄仁杰早已完婚,李元芳到了狄府,阎嫣为他裁剪了新衣,梳洗过后,也有了几分英伟的模样。晚膳时分,他在餐桌上狼吞虎咽,引得阎嫣呵呵而笑。他看着狄氏夫妇,自觉有些狼狈,但阎嫣并不介怀,提起茶壶,为他斟满。他嘴里塞满了食物,看着阎嫣,仿佛姨母就在眼前。

    第二天,狄仁杰在李元芳的陪同下,去了城南杜陵祭拜友人。二人站在墓碑前,看着冥纸逐渐燃尽,墓碑上刻着李君虞与霍小玉的名字。烟飘过来,李元芳的眼角似乎有些湿润。狄仁杰看着他,沉思了片刻,终于转身离去。

    李元芳追随狄仁杰左右,不觉间已有四年。期间,狄仁杰曾调任豫州刺史。此后,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唐。洛州刺史严羽立即率军还击,与叛军形成对峙之势。在武后的举荐下,狄仁杰自豫州调兵增援,一举平定叛乱。

    安史之乱后,武后自立为帝,同时将狄仁杰调回长安,任鸾台侍郎,成为实际的宰相。虽然狄仁杰知道武后并不光彩的过往,但武后爱惜他的才华,并委以重任,可以说是任人唯贤。狄仁杰也只如今武后早已把持朝政,称帝是早晚的事。

    不久,狄仁杰举荐李元芳加入北衙禁军,任左羽林将军,负责宫中宿卫。

    一日,李元芳率羽林军宫内巡查路过掖庭,便进去逗留了片刻。庭中有一方水池,是宫娥浣纱的地方。李元芳隔着水池,远远望着另一边的大堂,堂中一个女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