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三六章 开业前(一)(第3/4页)  驿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将要发生的历史,所以李潜一直努力想改变这段历史并且也做了许多事。比如阿约(武则天)已成了他的儿媳妇,除非发生翻天覆地的剧变,否则她根本没机会入皇宫当什么才人嫔妃。只是李潜知道单凭这一点,仍然无法改变与突厥、吐蕃、高丽相关的那些重大事件的发展历程。除了彻底改变李世民对待突厥、吐蕃、高丽等异族的态度。

    在李潜看来,前世历史上所记载李世民的屡次征讨完全是为了名而虚耗国力。战争的投入与产出完全不成正比。就拿灭突厥之战来说吧,为了打败突厥,大唐出动了七路大军,直接参战的兵力至少三十万,出动民夫五十多万,马匹、杂畜近百万,虽然战事进展极为顺利,没有拖延太久,不过也严重影响了北方地区的chn播,直接影响了秋收。若非李潜授意四海等商号及早从南方调运粮食,只怕北方又得出现前两年的灾情。

    这是支出方面,而收获呢?除了颉利被抓,突厥归附之外几乎没有财物上的所得。突厥汗帐中的珍宝后来大都还给了颉利。所掠的牛羊牲畜远远不够大军所需的开支。能够出现这种结局是因为率军的是李靖,他深知大唐的难处,所以才当机立断,突袭颉利王旗所举奠定胜局。若是换了其他人,只怕没他那个胆sè,采取稳扎稳打的战术,将战事拖延几个月甚至几年,那样的话,整个大唐都会被拖垮。

    当然,这场战役的隐形好处也不是没有。一是震慑了高句丽、薛延陀、西突厥、高昌、吐谷浑等驿卒,令他们不敢轻举妄动。二是草原战马能够源源不断地流入大唐,使大唐军队克服了短腿的máo病。

    在李潜的记忆力,灭突厥之战相比之下已经是战果最好的了。后来的几次大规模出征,比如侯君集灭高昌,李靖灭吐谷浑,以及后来的三征高丽,都可以用劳民伤财来形容。虽然在政治上达到了目的,但在经济上完全是只有支出没有收益,以至于大唐国库空虚,经济凋敝,百姓生活艰难。

    打仗是不是非得要把自己的国库耗干净了才行?换句话说,有没有一种越打国家越富裕军队越强大的办法?

    有不仅有而且还很容易实现。只是现在的大唐认为很丢面子不屑这样干而已。

    战争想要获利并不难。战争的获利点以往只有两种。一种是掠夺来的财富,包括战争过程中劫掠的财富以及和谈后的赔偿(某些时候自己给自己脸上贴金,曰赐予或岁币)。另外一种是通过战争掠夺劳动力。其中强壮的男*奴隶从事生产(其实这个乃是常态,一直到现在还存在这种现象)。年轻美貌的nv*奴隶卖给有钱或有权人用来消遣。而大唐灭突厥之战时根本没有这两方面的收获。

    另外还有一种获利方式在大唐中很少出现。那就是领土要求。纵观史册,大唐灭了这么异族政权,从来没有向那些异族提出过领土要求,只要被灭国归附即可,顶多另立个异族的君主,大唐派些驻军来,原来的那些异族还在原来的地方继续生活,且那些异族也不是大唐的奴隶,而是大唐的子民。大唐也不搞什么移民开发之类的举动(殖民地)。

    大唐自诩仁义之师,对外作战不掠夺财物和奴隶,即便出现这些行为也是将领或士卒的私人行为,朝廷知道了将予以严厉处罚。史册上记载了不少打胜仗回朝后被弹劾纵兵劫掠,以至于丢爵罢官的大将、名将。

    大唐也不向异族提出任何领土要求,反而还要派驻军队,凭空又增加了开支。所以,在很多人看来大唐的战事是越打越亏,越打赢了负担越重。除了名义上好听些,根本没有得到任何实惠(这也是李世民被后人攻讦好大喜功的原因)。而人都是有私心,想得私利的,长此以往谁还愿意支持李世民出兵作战?

    不过,这些对李潜来说都不是问题。李潜早就考虑了很久,想出了一些能够获利,而且不影响大唐面子的办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