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六章 洪适的担忧(第1/2页)  资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繁忙的“三七”过去之后,前来拜祭父亲的亲朋乡党总算是少去了大半,一天上门的人数大约降到三、五家。到了这个时候,洪家的子弟方才算是松了口气,在滃港的生活开始恢复了平静。

    而一些来帮忙的洪氏族人也开始告辞回去,这人一少下来,族内的事务顿时也减少了大半,负责主持族中事务的洪遵也终于有了一些空暇,正打算关心一下自家的事务。他那位新收的弟子到了滃港之后,反倒是把时间大多花在了探访周边风土人情的事务上,减少了和他碰面的时间。

    不过洪遵心里也知道,这不是沈敏想要和自家保持距离,而是不愿意介入洪氏内部的家庭和家族问题。他父亲有八个儿子,三个女儿,可并不是一个母亲所生。

    虽说父亲故去之后,大兄洪适毫无疑问的接过了一家之主的地位,可继母陈氏还在,从法理上来说,他们这些做儿子的,还是应该听从于继母陈氏的意见。只是他们这三兄弟都是进士及第的官员,哪怕陈氏有这样的地位,在家中大事上还是选择了缄默。

    正因为陈氏的这种态度,三兄弟在家事上反倒不愿擅自做主,免得闹出家中不合的闲话来,坏了自家的名声。这接待前来吊唁的宾客亲朋,大兄还是尽量交给了族人来操办,以示公平之意。

    沈敏显然是个识趣的,只是在第一天到了滃港时,在内院帮了一天忙,就看出了一些洪家人对他的提防态度,于是向洪遵提出出外做些吃力不讨好的外务去了。

    不提齐彦河几人这一趟在路上的辛苦,光是沈敏千里迢迢把临安的家眷安全送回来的这份情义,已经让洪遵不再把这个无意中收来的弟子当做外人了。如今既然他空闲下来了,自然是想着同这位弟子交交心,不能真把他当成自家的家仆随意使用了。

    只是洪遵这边正打算出门找弟子谈心,兄长洪适却在门口叫住了他道“二郎,你现在没什么事的话,咱们去书房谈一谈吧,我有事要同你说。”

    虽然不知兄长叫住自己想要谈什么,不过洪遵还是拱手答应了一声,便跟了上去。洪适所说的书房,过去乃是洪士良特意为子孙读书修建的一座小屋,单独耸立在后园西北角,地方倒是极为清幽。

    如今洪氏一族大都搬去了鄱阳城外居住,这座小屋倒也就荒废了下来。如今稍事整修之后,倒是成了洪适用来待客谈话的所在,兄弟两人在这里说话,倒也不用担心有什么外人进来打扰。

    当然,看到大兄如此慎重其事的带自己来此处,洪遵坐下后也不敢怠慢的向兄长问道“大兄究竟想要同小弟谈什么,何事需要如此慎重”

    洪适并没有立刻回答弟弟的问话,而是从身后的书架上拿出了一个木盒,接着又从木盒内取出了一叠纸张放在了两人之间的案上,方才出声问道“不知二郎可曾看过这些社会调查报告”

    洪遵一头雾水的拿起面前装订好的纸张翻阅了起来,口中还疑惑的说道“何谓社会调查报告咦,何人费了这么大的精力,去乡间采风记录民情去了”

    翻看了一份调查报告之后,洪遵心有所悟的抬头看着自己的兄长,试探的询问道“这不会是我那弟子沈三郎搞出来的名堂吧”

    洪适不动声色的观察着二弟的表情,口中却诧异的说道“难道不是二郎你教导他这采风的办法的吗”

    洪遵坦然的看着兄长说道“虽然古时有所谓的采风使一职,受朝廷之命去往民间采集民歌民谣,以观地方吏治与民风,此也一大善政也。但近世之后,还有那个士人会去做这等吃力不讨好的事务呢

    弟虽然有心想要朝廷能够做出一些改变,但是恢复这样古老的制度却也未曾考虑过。因为近世官吏急功近利,让他们去民间采风,不是捏造歌谣为官家歌功颂德,以为自身加官进爵之阶;便是用子虚乌有之事打击与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