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章 宿命的孤独(第2/2页)  日娱之路在何方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地体验轮回转世的信仰和思想。

    在两次访问印度和东南亚之间,三岛由纪夫为了《奔马》的取材,一人独自步行十余公里进行采访。他在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从佛教到神道潜心研究,从中汲取其创作的佛、神道文化精神。

    三岛最后决定各卷写一个人生,四卷就写四个人生,背景和故事完全独立,但是又用托梦和轮回作为一根线将四卷联结,形成其超长篇的整体性。三岛创作《丰饶之海》时,几乎没有写其他东西。从1965年9月开始在《新潮》杂志上连载,中间不曾停止过一次。

    在小说中,本多繁邦既是一连串转生的确认者,也是转生思想的具体负载者。他对每次转生的确认都有所似亦有所疑,表相与真实相望却不易相合。

    这正是三岛由纪夫晚年思想的体现。

    整个四部曲,从日俄战争到美军占领时期,从日本到泰国、到印度,三岛由纪夫写了很多地方和时代,但看到的都是同一双虚无墨镜下的颜色。近百万字的叙述始终在一个逼仄狭小的观念洞穴之中,这背后的动力本身倒是一个活生生的奇迹。事实上,《丰饶之海》中的每个人物本身,恰恰解释了为何小说会成为这个坍塌萎缩的洞穴中的观念皮影戏。从本多、清显到透,他们所有的焦虑和焦灼,都是自己会不会得到别人的接受,能否保持与众不同的姿态。死在他们的世界里如此重要,因为只有死,才能抹杀自己与他人相似的日常生活和平庸。而一个几乎只为自己活着,看不到真实他人的人,其生命也就被囚禁在自身这具肉身之上,几乎每一次呼吸都是对他的损害和生命走向死亡的一步。事实上,正是这种极端的自我意识本身,成为了支撑整个四部曲作为一种叙述能够不断往前推进的动力。这种从不停息地注目自身的意识之目光,是小说中唯一的真实,也是其价值所在。

    大山博并不知道,他在许多时候应该做出什么表示。并非是三岛由纪夫的唯识论,也绝不是灵魂不灭,生死相续的无尽轮回。

    “此后再不闻任何声音,一派寂寥。园里一无所有。本多想,自己是来到既无记忆又别无他物的地方。庭院沐浴着夏日无尽的阳光,悄无声息……”

    大山博再次翻开了书页已经有了些许泛黄的《丰饶之海》,默默地读着全书的最后一页那种种话语,终于还是发出了一声叹息。

    最后,一切存在都化为乌有,导向虚无和空寂之境。诚然,绫仓聪子和本多繁邦一无所有,既没有记忆,又没有过去,面对的只是宿命的孤独。可是,这不也正是人所要不得不面对的吗?

    自己,和葵,最终,是否也将会,面对着那宿命的孤独?

    ps:这一章没把握好,几乎九成都是《丰饶之海》的内容……许多时候,与三岛由纪夫是可以产生共鸣的。就仿佛自己在与三岛先生对饮。

    div快眼看书小说阅读_www.bookcu.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