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51章 安置;财路(第2/3页)  猎杀1894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草专卖局。

    刘裴邨则陷入了书山书海中,于寒给他找来了许多西方法典,让他及一帮手下制定出一部符合东辽省的法律初稿,也就是中西结合。

    就像打开了一扇新窗户,看到了一片截然不同的世界。刘裴邨虽然比做京官的时候更忙碌,但精神反倒好了一大截。

    唯有谭复生五人的日子最悲催,风里来雨里去,东奔西跑。

    见众人已完成了角色转变,但另一件事又摆上了桌面。

    卫修齐预计了一下,把拟建的工厂产值算上,全省一年的税收合800万银元左右,对一个省来说非常惊人了,清廷那么多省份,全盛时期每年税收也就8000万两白银,也就是112亿银元。

    但事实是,东辽省的开销也非常大。

    龙魂舰队的规模相当于当初北洋水师的一半,费用更是与之相当,因为北洋水师成立后再没有投多少费用,只维持着官兵开销,而龙魂舰队一直往里面投入。

    清廷税收中,用于中枢{河蟹}开支、地方开支、余额积累的比例约为2:5:15;

    东辽省仅是一省,第一项开支可以去掉;这样以来可以调整为7:2,其中军费开支又占了地方开支的34,也就是说,这800万银元中,能用于军费开支的有466万。

    现在有近十万陆军,五千海军,光算普通士兵的津贴,陆军每人一年60块银元,这就是600万银元,海军每人每年120块银元,共60万,加起来660万,缺口接近了三成,这还没算上军官的津贴、训练时的装备dan yao消耗,武器、舰艇维修、保养费用…加起来一千万都不止,而且清廷的投入比例未必合理。

    继续往里填吧,同时要广开财源才行。

    于寒和卫修齐、章继真聚集一堂,征询几人的意见。其实只要药厂推出磺胺、青霉素、四环素等黑科技产品,马上就能摆脱困境,但于寒想知道,没有这些的时候怎么解决。

    卫修齐提议,增加税收,缩减开支,尤其是军费开支这个大头;

    暂缓一些轻工业的对外承包,时机成熟后再说,先吃上几年利润;

    甩卖掉淘汰的装备,比如村田13、22式、毛瑟1874步qiang及加特林手摇机qiang及dan yao,还有各式火炮;这样不但能回笼资金,还能节省库存、折旧成本。

    章继真则提议出售重工业产品,如煤、铁、船只,并增设货运码头,承接货运业务,包括船运和铁路运输;

    扩大轻工业生产规模,把产品销往草原、江南等地。

    华夏储蓄银行行长叶有诚建议开通贷款业务;

    于寒听后,一边让人记录,一边与众人慢慢分析起来。

    银行放贷没得说,直接通过;

    军费肯定不能降,就拿士兵津贴来说,当初定的也不高,淮军当初也就这个数目;

    北洋水师士兵的津贴是淮军的三倍,而龙魂舰队是陆军的两倍,比前者还低,士兵们能够接受,也只是因为从不克扣。

    税收上倒可以做点文章,就是针对入境商品征收关税。营口属于保税区,但进入东辽省的可不止营口一处啊。

    章继真提议的开设码头正好解决了一个问题,比如在金州湾、大连湾各设一个码头,再开通到京津及鲁、苏、浙等地的航线,就成了新的商埠,还开辟了新市场,舰队刚好可以护航。

    暂缓轻工业承包也是个好点子,于寒赞同之余,感觉自己步子迈得太大了;

    扩大生产规模及市场没毛病,通过;

    讨论到最后,除了煤、铁直接出售、削减军费开支外,其余都采纳了。

    讨论完后,大家目光又聚焦在于寒身上,原因很简单,扩大规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