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一章(第2/3页)  成王败寇话今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洒的身影,她的心里就十分地甜蜜,一天看不见,心就发慌。

    为了球赛认真、激烈,一般会下五十块钱的彩头。“梁山好汉”不管是赢了,会去小酒馆打牙祭,兴高采烈地乐呵一阵;还是偶尔输了,也会去小酒馆搓一顿,不服气地闹腾一番。

    直到臣记清初中毕业,队友们高中毕业后有的去当兵,有的去下乡,“梁山好汉”才不得不解散,各奔前程。

    臣记清初中毕业就不想上学了,回到了父亲所在的小川坪农场。颜雨继续上高中,与臣记清分开后,她懵懵懂懂的暗恋也就暂告一段落了。

    臣记清在小川坪农场瞎混了一年,整天不是上山打猎,就是下河捞鱼。他的父亲臣永泉实在忍无可忍了,就促成他报名参军。于是,十六岁的他,去了卫戍区,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子弟兵。

    相比之下,妹妹臣记华要文静得多。她虽然也像哥哥一样,在大山里练就了熊心豹子胆,但表现出来的却是规规矩矩,从来不给父母添堵。在课堂上,听课十分认真,课后做作业,也特别地专注。因此,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

    放学后,由于体力好,胆子大, 和女生一起做游戏,无论是跳房子、跳皮筋,还是跳绳、踢毽子,臣记华都是一把好手。

    自然而然地,臣记华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以及后来升到高中,她都是品学兼优,出类拔萃的领袖。只是一九七三年,全国还没有恢复高考,她高中毕业后,不像其他城里的同学被安排“上山下乡”

    ,去农村当知青,而是作为“回乡知青”,理所当然地回到了臣家山,融入了臣家别院“蜀都知青点” 的大家庭中。

    臣家别院在臣妈妈去江州城帮臣永玲带孩子、臣永义和刘建英去了翠屏县小川坪农场后,就托付给邻居刘建国看管。后来,韩明光被下放劳动自愿来到了臣家山,住进了臣家别院。最近,六队接收了从蜀都来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五名,也安排在臣家别院居住。

    当臣记华回乡到家之后,发现自己家里是这样的热闹,但与原来三世同堂的一大家人有了天壤之别,不由得感慨万分。人世间真是变幻莫测啊!才短短几年时间,臣家别院已经物是人非了。

    对韩明光,臣记华并不熟悉,之前并没有见过面。她只是听父亲提到过这位与臣家有渊源的县委书记。今天一见,面前站着的就是活脱脱一个农夫,与臣家山的其他农民没有多大区别。但每到晚上,大家劳累了一天,坐在院子里聊天时,她就对韩明光刮目相看了。

    韩明光常常在明月高悬的傍晚,对这几个年轻人讲革命战争年代的亲身经历,既艰苦卓绝,又充满浪漫主义。故事生动形象,与这群年轻人了解的革命故事风格完全不是一码事,也因此特别有吸引力。久而久之,若是哪天晚上,韩明光没有和他们在一起聊天、讲故事,他们反倒不习惯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都互相打听韩伯伯去哪了?或者跑去他房里找他,看看是否生病、哪儿不舒服了?

    当然,韩明光也给他们讲革命理想,鼓励他们积极上进,无论在哪里工作、劳动,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坎坷,都不要自暴自弃。只要不放弃自己,朝着选定的目标努力,即使一生献给山区农村,也会大有作为。韩明光的说词,知青们都乐于接受。他们虽然身居偏僻山区,但他们希望像韩伯伯一样,能够拥有更加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人。

    回乡不久,臣记华以优异成绩,考取了黄林小学的民办教师,一干就是四年。

    蜀都来的知青曾禾,先于臣记华在黄林小学出任民办教师。他就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的面貌,瘦长的身材,白皙的皮肤,均匀的五官,架着一副眼镜儿。他的父母都是南下干部,他从小就跟着父母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当臣记华出现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