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885章 传世的治国之道(第4/4页)  蜀汉之庄稼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是要的,而且不算太便宜,至少要一个蚕房一年的产出。

    不过也幸好兴汉会在越巂大力发展种桑养蚕,而且越巂所产的蚕丝比别处要好得多。

    养蚕业的兴旺,让越巂郡的百姓,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蚕室。

    一个主妇养一年的蚕,就能让孩子去学堂读书,这对于苍头黔首来说,简直就像是做梦一般。

    更重要的是,如果孩子争气,就能保送去邛都的学堂读书。

    那就意味着这个家庭将要跨过黔首这个阶层,进入富足人家的行列。

    因为进入邛都学堂,出来以后最低也是兴汉会产业的管事。

    如果孩子再争气些,能保送去南乡学堂,那就意味着正式翻身,成为士吏阶层。

    如果……

    太多的如果,太多的机会,让越巂的百姓心里充满了希望。

    就如这妇人,虽然苦些累些,但她愿意。

    每天天不亮,每个村寨的孩童就在村口结伴,一起步行去数里甚至近十里之外的学堂,成了越巂郡一道特别的景观。

    这一切变化的开始,都始于那位冯君侯。

    越巂的百姓现在称自家门前屋后所种的桑树为冯桑。

    因为听说这种桑树是冯君侯花了大代价,才找到的能养出好蚕的桑树。

    而且也是冯君侯,想尽了办法,让百姓一年里能多养一季蚕。

    所以越巂的蚕也叫冯蚕。

    就连蚕种,也是官府借给百姓,等结茧以后再偿还——这也是冯君侯定下的治理越巂之策。

    在冯君侯治理越巂以前,别说苍头黔首,就是富足人家想要养蚕,光是蚕种就是一个难题。

    哪像现在,一个妇人就可以让家里有翻身的希望。

    学堂是识字的地方,而识字的孩子,则是给家里人传播各种信息的渠道之一。

    只是这一回,把消息带回家的孩童,并没有得到想像中的反馈。

    他有些闷闷不乐地应了一声,小心翼翼地放好书包,然后拿起扁担,准备去寨子中间那口井挑水。

    “这孩子,性子这么急?在学堂念了一天的书,不累吗?桌上还剩有半个蒸饼,先填填肚子,不然哪来的力气?”

    富足人家,现在已经开始一日三食。

    但百姓人家,哪有这般讲究?

    能供孩子去学堂,已经是尽了最大的努力。

    所以基本都是一日两食。

    比起以前,最大的区别就是能吃饱了。

    孩子早早起来去学堂,早食基本都是吃昨夜特意剩下的饭。

    或者是加些水,熬成粥,再吃些梅菜,腌菜什么的。

    直到下了学,回到家,再吃晚食。

    “阿母,我不饿,到晚食再一起吃吧。”

    孩子咽了咽口水,却是摇头应道。

    家里一个月也就是能吃一两回蒸饼。

    所以这半个蒸饼,哪是剩下的?

    肯定是父母特意留下给他的。

    孩子不等阿母再说话,便挑起空桶,向门外走去。快眼看书小说阅读_www.bookcu.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