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7章量子标尺(第1/3页)  你是黑科技大佬你不早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量子算法究竟是什么简单来说, 就是基于量子物理的计算方法。

    最古老的计算机算法, 也就是地球推行的二进制门电路算法,底层逻辑是利用电路表示1和,再利用1和表示万事万物。

    量子算法的底层逻辑则是, 利用量子叠加态表示多个数字, 再利用多个数字表示万事万物。

    它们看着相似,其实区别大了去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电子计算机操作一次门电路开合,只改变了一个值;量子计算机操作一次量子自旋,却同时改变了这个量子上叠加的n个值。

    当它们进行连续操作,前者的速度是1 1 1, 后者的速度却是nnn

    这就是量子计算机的并行计算能力, 单只这一点, 它所运行的算法就与电子计算机截然不同。

    但在不确定算法出现之前,星际历史上的量子算法或者说一切编程算法,在本质上, 都是确定算法。

    即,遵循一个确定的逻辑,进行确定的计算,得到确定的解。

    那个时候,星际科学家根本没有“不确定算法”的概念, 潜意识里就认为一切算法都是确定的毕竟, 如果不确定, 还怎么进行计算

    在确定算法的基础下, 机器人的一切行为举止都是可解的。

    机器人可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填充数据库,不断地改写自己的算法,乃至自我改造物理层构造但只要这一切依旧遵循计算机原理,依旧用算法来实现,就全都可解。

    一旦可解,就是冷冰冰的数学模型,永远不能成为拥有温度的人。

    这就是那条情感悖论的基础,也是科学家断定机器人无法拥有情感的根本原因。

    然而星际时代的历史上,还是发生了人工智能的觉醒运动。

    那么问题来了,科学家们这套逻辑这么合理、这么无法反驳,为什么最后还是惨遭打脸所谓的人工智能感情觉醒,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最初,只不过是一个工程师打算为自己的老式机器人增添量子计算模块,可是程序在运行过程中产生了差错。那个被引入的量子模块,直接与机器人的行为决策算法产生了冲突。

    这名工程师灵光一闪,写下了那个后来引起社会动荡的著名算法。

    “量子不确定算法,是史上第一个纯随机算法,它的目的是为机器人构造一套不可解的行为模式。”

    “首先,利用多值叠加的量子态信息,为机器人构建一个行动标尺。这个标尺上叠加了n个值,意味着它可以向n个方向坍缩。”

    “分别为这n个方向赋予相同或不同的行为值,每个方向代表一次具体行为,就得到了一整套行为集合,称作行为域。”

    “机器人会自己调整自己行为域里的各种行为区间,这就好像人类随着成长增添阅历、改变三观一样。”

    “当机器人需要作出行为决策时,量子标尺启动,随机向一个方向坍缩,可能是a,也可能是b。每一个行为都是概率事件,它们在行为域里的区间大小,决定了被选中的概率。”

    “基于这个算法,机器人终于构建了一整套不可解的行为模式,也有了越来越多情绪化特征的出现。无数不同作用的量子标尺,在它们体内不停运行、不停做出决策。当它们达到一定数量级,机器人的情感完全可以细腻到人类级别,甚至比人类更加多愁善感。”

    “科学家认为这是一种伪情感,或者叫情感倾向。因为它只有情感的外在表现,还缺少内在逻辑,比如同理心、尊重、崇拜这之类的。机器人情感还需要进一步进化,但不管怎么说,它出现了。”

    顾长熙听着他的讲述,就像在听一个史诗故事。

    或许在遥远的某片星空中,真的发生过这么一个故事。科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