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5章 雕版印刷术(第2/3页)  战国千年之女帝天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公羊传、论语等七部儒家经典的石碑,共209万字,分刻于46块石碑上每碑高175、宽90、厚20厘米,容字5000,碑的正反面皆刻字。历时8年,全部刻成。成为当时读书人的经典。很多人争相抄写。后来特别是魏晋六朝时,有人趁看管不严或无人看管时,用纸将经文拓印下来,自用或出售。结果使其广为流传。

    拓片也是印刷技术所能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古人发现在石碑上盖一张微微湿润的纸,用软槌轻打,使纸陷入碑面文字凹下处,待纸干后再用布包上棉花,蘸上墨汁,在纸上轻轻拍打,纸面上就会留下黑地白字跟石碑一模一样的字迹。这样的方法比手抄简便、可靠。于是拓印就出现了。

    印染技术对雕版印刷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印染是在木板上刻出花纹图案,用染料印在布上。中国的印花板有凸纹板和镂空板两种。而在后世的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公元前165年左右出土的两件印花纱就是用凸纹板印的。这种技术可能早于秦汉,而上溯至战国时期。

    等到纸被发明出来后,这种技术就可能专门用于进行印刷方面的工作,只要把布改成纸,把染料改成墨,印出来的东西,就成为雕版印刷品了。在敦煌石室中就有唐代凸板和镂空板纸印的佛像。印章、拓印、印染技术三者相互启发,相互融合,再加上中国人民的经验和智慧,雕版印刷技术就应运而生了。

    直到唐朝7世纪左右发明雕版印刷术,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早期的印刷活动主要在民间进行,多用于印刷佛像、经咒、发愿文以及历书等。唐初,玄奘曾用回锋纸印普贤像,施给僧尼信众。

    到了北宋时期11世纪左右,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但没有普遍使用,而是仍然普遍使用雕版印刷术。

    而凌皓现在也找不到其他的快捷用途,只能是想办法复原这种雕版印刷技术,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而雕版印刷术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将书稿的写样写好后,使有字的一面贴在板上,即可刻字,刻工用不同形式的刻刀将木版上的反体字墨迹刻成凸起的阳文,同时将木版上其余空白部分剔除,使之凹陷。板面所刻出的字约凸出版面12毫米。

    再用热水冲洗雕好的板,洗去木屑等,刻板过程就完成了。印刷时,用圆柱形平底刷蘸墨汁,均匀刷于板面上,再小心把纸覆盖在板面上,用刷子轻轻刷纸,纸上便印出文字或图画的正像。将纸从印板上揭起,阴干,印制过程就完成了。一个印工一天可印15002000张,一块印板可连印万次。

    刻板的过程有点象刻印章的过程,只不过刻的字比印章更多了些。

    而中间印的过程却与印章相反。印章是印在上,纸在下。雕版印刷印刷的过程,有点象拓印,但是雕版上的字是阳文反字,而一般碑石的字是阴文正字。此外,拓印的墨施在纸上,雕版印刷的墨施在版上。由此可见,雕版印刷既继承了印章、拓印、印染等的技术,又有创新技术。

    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在唐朝中后期已经广泛使用。

    二十世纪早期,在敦煌千佛洞里发现一本印刷精美的“金刚经”,其末尾题有“咸同九年四月十五日公元868年”等字样

    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日期记载的印刷品。雕版印刷的印品,可能开始只是在民间流行,并有一个与手抄本并存的的时期。

    824年,元稹为白居易诗集作序,说道“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街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模勒即模刻,持交酒茗则是拿着白诗印本去换茶换酒。可见到九世纪初,印刷术的应用已由佛教咒语而扩大到人民喜欢阅读的诗歌方面去了。

    835年前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