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章二一一 安思明的真正使命(第2/3页)  第一氏族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不合理性。

    事实是,皇帝这么做的原因,并不是为了增强赵氏的力量。

    赵宁在军中的力量已经足够强,大齐四境边关驻军中,就只有赵氏单独把持雁门关,统率着十万大军。

    那山海关也是边境重地,驻军却是由孙氏、石氏共同执掌。

    皇帝没道理增强赵氏的力量,还一下子增强这么多。天下的世家大族,哪一个不需要防范?赵氏也不能例外。

    尤其是在当今圣上这一朝。

    大齐走到今天,经过历代先帝的努力,很多东西都已经铺垫到位,有些终究要发生的事情,正在发生。

    一言以蔽之,皇朝要变天了。

    当今圣上有他作为大齐皇帝,应该要完成,也是必须要完成的使命。

    集权,中央集权,集权于皇帝。这是一个大势所趋,不可逆的过程。

    历朝历代的皇帝,明君也好,昏君也罢,在这件事上,只有做多做少的区别,没有哪一个皇帝,是发自内心反对、破坏这件事的。

    天下的世家大族,占据了太多权柄,是集权路上最大的障碍。

    从就事论事的角度上说,往雁门关增兵六万,只是皇帝在有现成机会、理由的情况下,顺水推舟做的一种分化赵氏军权的策略。

    他安思明这个防御使的职位,就是因此应运而生。

    要分化赵氏军权,直接让其它将门,带着大军来雁门关,那行为就太过直白露骨,必然引起赵氏不满、反抗,在赵玄极是大都督的形势下,难以推行。

    用他安思明这个寒门将领,就要方便得多。

    他来到雁门关,就是为了一步步掌握雁门关军权。最不济,也要达到能跟赵氏分庭抗礼的地步。

    就像孙氏、石氏共同把持山海军一样,他要拉拢雁门军中的所有寒门将领,让雁门军变成由以他为首的寒门势力,跟赵氏共同说了算的军队。

    而这第一步,就是建立威望,稳固地位,赢得寒门将校的认可。

    别人不知道,作为皇帝心腹,安思明可是很清楚,去年代州之事,皇帝其实是乐于见到的。

    如果没有这个机会,赵氏经营了百年的雁门军铁板一块,皇帝根本没可能往雁门关安插自己的势力。

    从这个角度上说,萧燕的细作之事,其实并没有让皇帝那么恼怒,因为这实际上是给了皇帝又一个,往雁门关增兵的机会。

    这回大军出征草原,更是皇帝求之不得的好事。战争,军队需要战争来建功立业,竖立权威,确保地位,将门如此,寒门将领更是如此。

    将门子弟,没有军功,也就是斗不过文官而已,在军队内部,依然可以在自家那一亩三分地上,平步青云。

    而寒门将校,没有军功,拿什么去跟将门子弟相争?凭什么在军中拥有实权,占据要职,形成自己的势力?

    立功,安思明迫切需要立功,皇帝迫切需要他立功。

    可是军功不易得,战争又是文官们反对的。

    正好,眼下有个不知死活的北胡部族,对大齐不敬,这就给了安思明跟皇帝望眼欲穿的良机。

    当安思明离开雁门关时,他内心充满对赵玄极的异样感谢,对方没有留他守关,而是让他能亲自上阵立功。

    原本,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天上掉下的这块馅饼,马上就要吃到嘴里,安思明暗地里是乐不可支。

    可谁曾想,到了战场,他骤然发现,在他眼里只是一颗颗人头军功,等着他去收割的北胡军队,竟然强得离谱!

    先锋一战,大军苦战惨胜,折损万余将士。

    这是安思明做梦都没有想到的。

    盘子里的鸭子不是煮熟的,也就罢了,鸭子竟然还能吃人,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