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91章 泰和元年(第1/3页)  不负大明不负卿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在一片欢呼与喜庆中,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泰和元年。
    谁最期盼不好界定,但朱翊镠一定在最期盼的人之列。
    想着他从张居正病重时来到这个世界,就一直想着如何拯救大明。
    当时非常认真地想过两条路。
    一条是尽心辅佐万历皇帝,但几经波折,发现这条路实在行不通,万历皇帝不允许,群臣也不允许。
    迫不得已,他只能选择第二条,取而代之,自己当皇帝,这样更容易推行他的政策主张,省心不少。
    尽管这一路磕磕绊绊,但最终还是成功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虽然当皇帝并非他第一选择,可既然坐上这个位子,在其位谋其职,自登基即位以来,他确实没有偷懒。
    可以说,一直致力于改革发展。
    以他的世界观,目前大明还是千疮百孔,政治c经济c军事c文化c科技等等,所有方面都需要提高。
    总体而论,政治不够开明,经济畸形发展不全面,军事力量夸大虚无,文化主体单一缺乏多层次与包容性,科技就不用说了几乎等于零
    一句话,大明任重道远。
    自他登基即位以来,也算是焚膏继晷竭尽全力了。
    有些改革,的确也取得了一些看得见的成效,比如土地改革,就受到老百姓的欢迎,顺天府两京县宛平与大兴试点改革都很成功。
    但绝大部分改革才刚开始起步,尚未来得及看到什么成效,甚至泰和元年都不一定能看到,比如出使他国,比如将台湾设立为行省
    还有一些改革会引发一些可预见的矛盾,比如加强对奴儿干都司的重新管制,以及明确大明的边界,将来肯定会引发冲突乃至战争。
    而有的改革其实已经引发了冲突与战争,比如许国经略西南三行省,志在废除土司羁縻制的过程中,就与西南少数民族兵戎相见。
    坐在皇帝的位子上,只能从战略上提供指导,哪件事该怎么做,以避免走弯路。他不可能事事躬亲,具体做事儿还得靠底下那帮臣民。
    所以朱翊镠一直强调,人才始终是第一位的,鼓励各个领域的人才,大胆地推荐c自荐给朝廷。
    任何改革都不容易,如果一改就成功,那也就不叫改革了。
    改革的起步阶段都很难,都会遭人反对与抵制,这是“改革”的宿命。
    但无论有多艰难,朱翊镠还是以强势的姿态逐步展开了。
    他相信只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与理念,天下人眼睛都是雪亮的,就像清田均田,起初想着有多么难,最后两京县还不是按照计划完成了?
    因为有百姓的热烈欢迎,群众基础自然十分牢靠。只要百姓不闹事儿,大官大僚地主士绅根本闹不起来。
    即便想闹,态度也不会坚决。
    毕竟改革会触犯他们的利息,但朝廷并没有将他们一棍子打死。
    就比如土地改革,将他们手中的土地收归国有,可也只是土地,并没有将他们之前积累的财富都一并没收。
    如果跳起来闹,就不一样了,最后可能啥都没有,还将面临牢狱之灾。谁都不傻,这笔账可是明摆着的。
    这便是朱翊镠推行改革的最大底气所在——让老百姓先安心。
    老百姓的心安定下来,保证不会出现大的动荡,其它方面再逐步改。
    只要真心实意为大明子民好,相信绝大部分人还是能区分好坏的。
    说实话,朱翊镠感觉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走过了,如今他已经坐稳皇位。
    既然已经坐稳了,改革难归难,有什么好怕的?
    总比他被“褫夺封号c贬为庶人”那段黑暗日子好过得多吧?
    这样一想,是不是什么都不怕?最坏不就一死吗?
    死了,只当从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