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二二十八章 奕?访欧(第1/2页)  洪流微澜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虽然清军在大沽口一战中打败了英法联军的海陆军,但英法和清国的军事实力差距还是摆在那里。只不过这个时空中清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强大的多,才使英法两国决定暂时休兵,没有像原时空一样增兵再战。在德国人的从中斡旋下,清英两国决定展开和平谈判。    通过与德国人的接触,清国朝廷也清晰的认识到自己与欧洲的差距,核心决策层不敢在西方人面前拿大。所以虽然赢了战争,咸丰帝和恭亲王却决定主动派代表团到英国求和,目标是不割地不赔款,至于英国人在经贸层面的要求,还是决定答应。代表团由恭亲王奕?领衔,大学士瓜尔加·桂良等随行,于185    奕?沉默了一会儿。喃喃道,    “那时候的船只小破,航海技术落后,在这样茫茫大海上真是九死一生……你们这些欧洲小国,人口不过我大清的十之一二,就是通过在大海上的披荆斩棘,终成我大清的大患。”    俾斯麦有些尴尬,不知道怎么回答,只好又点头了事。    与前次访欧团不同,此次奕?为钦差大臣,又是皇帝的亲弟弟和清国最高阶官员,有皇帝亲临的意味,所以英德两国也格外重视。    初到伦敦,奕?立即被工业化的城市所震撼。    已经在清国国内经济改革中对西方工业有诸多认知的他要求接待方临时安排访问了工厂、集市、大学,与普通工人、商人、学者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他对英国的感情从过去的排斥、敌视、畏惧,变成了更为复杂的钦佩和爱恨交加,逐渐明白了这个对大清来说如同命运宿敌一样的国家是怎么看大清和世界、怎么从工商业获得力量,更真实的体会到,过去从俾斯麦等欧洲人那里,模模糊糊知道的大清落后的原因。    奕?过去天朝大国的心态逐渐放平,对欧洲人的各种不正常心态也逐渐消散,他对国际局势和清国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认知和判断。    正式谈判并没有花很多时间,奕?全盘接受英方在降低关税、扩大英国商人在华自由行动、开放天津作为通商口岸的要求,还主动提出将开放江宁、汉口、重庆为商埠,并逐步开放长沙、成都、昆明、桂林、南昌等重要城市作为区域通商口岸,同时帮助管控缅甸的行为。    沿长江城市开放本来是咸丰帝给奕?的底线,却被奕?主动提出来,他还加了一些朝廷并未允许的承诺。这主要是他已经意识到自由贸易对清国的意义,有了推动清国主动向世界开放的意思。    这一点让英国人很吃惊,他们感到清国谈判的诚意。于是也主动提出将管控鸦片贸易。    宾主双方早已不复几个月前在中国东海打生打死的敌对姿态,倒是有些和谐融洽。    在伦敦,奕?不停的出席各种宴会,在此期间,适应了西方礼节和记者的采访,努力表达清国并非野蛮国家,也并不敌视英国。由于他在英清关系上的谨慎表态和中国人惯有的谦虚,英国人原本的敌意逐渐消弭,社会舆论开始赞赏这个位高权重的年轻人。    接受维多利亚女王接见时,奕?将咸丰帝的亲笔信转交给女王,并诚恳的说,    “世界足够大,容得下英国与清国。希望能够通过真正公平的商贸,创造可以造福两国人民的财富。”    年长奕?十四岁的维多利亚女王并没有把这句话听进去,她只当奕?是示好。考虑到清国已经做出了很大的让步,两国的商贸足以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她便微笑着点头,表示认可奕?的说法。    带着对近代世界顶峰的崭新认识,奕?离开了英国,一行人接下来访问了德国。与访欧团的路径相似,他们首先访问了鲁尔经济区,进而通过铁路抵达柏林。    对德国的访问一方面源自两国长久以来的合作,二来奕?也想多看看几个国家。相比英国的自由和商业化,德国相对更保守的社会但突飞猛进的工业给奕?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想起俾斯麦曾多次说过,德国也是落后英国二十年的追赶者,如今与英国能够有一较高下的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