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21章,大明的秋收之辽东篇大丰收(第2/3页)  大明镇海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的粮食,让种了一辈子地的李大毛第一次有一种暴发富的感觉,粮食多到都没有地方来放了。    以前没有移民来辽东的时候,一年忙到尾,面朝黄土背朝天,可是一家老小一年到尾也吃不到几顿饱饭。    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一大半都要上交给地主,剩下的那点粮食,哪里够一家人吃的。    现在好了,自己不仅仅有大量的土地,现在粮食大丰收,再加上辽东地区又被皇帝免了几年的税,也就是说所有的粮食都是自己的。    一下子四千多石的粮食,李大毛敞开了肚皮去吃,都足够李大毛一家吃上很多、很多年了。    “都没地方放了!”    李大毛看着田野之中的一袋袋麦子,脸上洋溢着笑容,又愁眉苦脸的,第一次感觉到了粮食太多的苦处了。    “愁什么,先在田里面堆放着,下面用麦秆垫着,上面用麦秆挡着,等忙完之后再将这些粮食给卖了。”    “几千石的粮食,我们家哪里吃的完啊。”    李大毛的媳妇倒是干脆利落的说道。    “行,按你说的去办。”    李大毛点点头,迅速的忙碌起来。    整个辽东地区,家家户户都和李大毛的情况差不多。    弘治十五年,辽东粮食大丰收。    整个辽东地区都沉浸在忙碌之中,同时也是沉浸在粮食的丰收喜悦之中。    家家户户少的也种了上百亩的田地,平均算下来都是种了几百亩地,如此多的田地,又迎来了大丰收之年。    到处都飘着麦香,家家户户里里外外都堆满了粮食,一个个粮仓都已经装不下了,很多人都不得不和李大毛一样,将一部分的粮食堆放在麦田之中,实在是没有地方去放这些粮食了。    …….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农耕,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情,大明朝廷同样如此。    辽东布政使陈信此时穿着便衣行走在一处麦田之中,看着眼前大片、大片的麦田,再看看火热的收割场面,整个人都露出了笑容。    “恭喜大人,贺喜大人!”    “今年我辽东大丰收啊,想必大人很快就可以高升了。”    陈信的身边,有官员见陈信满脸笑容,顿时就赶紧拍马屁的说道。    “哈哈,高升未必,但上面一番口头上的嘉奖肯定是少不了的。”    陈信高兴的笑了笑摇摇头。    “大人,今时不同往日啊~”    “当今吏部尚书是刘晋刘公,我听闻刘公做事一向非常的公正,他这一上任就制定了详细的考成制度,考成制度当中,对于大人这样的地方布政使最重要的几个指标,人丁、税收、粮食产量、基础建设这几项,大人无论是那一项都做的非常好,高升肯定有望。”    胡本惠想了想又继续说道。    “今年我辽东的人口增长了两百多万,税收超过五百万两,现在粮食又大丰收,大人这业绩可是非常亮眼的。”    “大人即便是今年没有高升,这政绩上面肯定也是有亮眼的一笔,再积累一下,高升也不过是迟早的事情。”    “哈哈,希望如你所言吧。”    陈信笑了笑回道。    刘晋当上了吏部尚书,吏部尚书这个位置,权力非常大,掌管天下官员的考核和升迁,号称天官。    这一上任,刘晋就立即制定了一系列非常完善的考成制度,经过了内阁的审议和弘治皇帝的肯定之后,迅速的颁布下去。    对于新的考成制度,尸位素餐的官员自然是叫苦连天,弹劾刘晋的奏疏犹如雪花一般飞到了弘治皇帝的书桌上面。    但是对于有作为,认认真真做事的官员来说,这考成制度也是意味着他们升迁有望,因为制度上面明确的写清楚了将考成结果与升迁制度相结合。    想要升官就必须要拿出亮眼的政绩出来,如果没有任何政绩,绝对没有升迁的可能。    陈信作为辽东布政使,是地方大员,算是重点考核对象,根据刘晋这边制定的新政策,到了年底的时候,他还要去京城这边述职,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