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五十一章 不思进取肖教授(第1/3页)  何日请长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晓惠这回去82厂,真是得到了意外的收获呢。”

    唐子风家里,肖文珺对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对唐子风说道。她刚刚结束了和于晓惠的网上技术讨论,对于晓惠的新思路颇为感慨。

    “这就叫傻人傻福气啊。”唐子风呵呵笑着说道。

    原来,那天听赵金泉说起系统工程方法时,于晓惠就敏锐地意识到这应当是解决困扰她多时的难题的关键。她向赵金泉虚心求教,这才知道这位貌不惊人的老师傅在30年前就是航天系统某重点型号的副总师,后来因为在科研中用脑过度,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这才离开设计岗位,到后勤部门去挂了个闲职休养。

    这一回,82厂安排他到404车间来工作,原意是让他给地方机床企业的工程师们支支招。但老爷子坚决要求厂方不要透露他的真实身份,只说是一位退休返聘的工人。老爷子的想法是,他已经离开技术岗位多年,知识已经有些陈旧了,如果挂一个专家或者顾问的头衔来与工程师们一起工作,说不定会给别人带来一些干扰。

    他把自己伪装成一个热情过分的看门老头,旁观工程师们的工作。他看到了一些问题,但并没有亲自出面去与工程师们交流,而是把自己的所得告诉了几位在厂里的徒弟,让那几位徒弟来与工程师沟通。

    赵金泉的这几位徒弟,可都是82厂的高工,他们出面,关墉等人自然是十分重视的,还经常感慨于82厂的技术水平之高,这几位高工只是到车间里转了一圈,就能够发现这么高深的问题,提出的意见也极具针对性,给大家很多启发。

    于晓惠是车间里最年轻的技术人员,也是工作最勤奋的一个。赵金泉从一开始就注意到了这个小姑娘,并认定她是一个可造之材。他耐心地等待着于晓惠在国产镗床精度的问题上苦苦思索,直到觉得机会已经成熟,这才上前点破了问题的关键。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赵金泉开始系统地向于晓惠介绍航天部门搞系统工程的经验。赵金泉虽然在十几年前就已经离开了技术岗位,但他一刻也没有停止学习和研究。由于没有俗务缠身,他甚至比设计一线的工程师具有更深的技术领悟。

    于晓惠技术功底扎实,加上天资聪颖,赵金泉稍一点拨,她便明白了系统工程中的诀窍,甚至有时还能举一反三,向赵金泉提出一些他自己也不曾想到过的问题。

    带着系统思维,于晓惠跳出了此前一味模仿博泰机床的思路,转而从机床的最终功能需求出发,把机床当成一个整体,自上而下地分析每个功能模块、每个部件的要求,思路顿时豁然开朗。

    于晓惠有了这样的感悟,自然是要向肖文珺汇报的。事实上,她在82厂的科研工作,一直都得到了肖文珺的远程指导。当然,这其中是要考虑到军工企业保密要求的,细节就不必赘述了。

    系统工程方法在中国的应用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时候,国内曾掀起过一段应用系统工程方法的热潮,一时间各行各业都以做系统工程为时髦,诸如“系统工程在餐饮业中的应用”、“运用系统工程方法改进高校厕所管理”之类的论文充斥于各类期刊,也算是一道有味道的风景线了。

    机床设计行业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也由来已久,但多数都是浅尝辄止,披着一层系统工程的皮,其实不过就是做了一些功能分析、成本分析等等,作秀的成分远多于实际的价值。于晓惠过去在学校里也学过系统工程,但到具体应用的时候,就不知从何下手。

    航天部门是中国最早运用系统工程方法的部门,也是对系统工程研究最为透彻的部门。正如赵金泉向于晓惠说的,航天部门一直都是用不完美的部件,来制造世界一流的卫星和运载火箭,系统集成能力之强,世所罕见。

    也许是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