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五十六章 我难道不像一个问题少年吗(第2/3页)  何日请长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在那个时候,国际顶尖的学术刊物上极少会出现来自于中国的文章,国内学者到国外去参加学术会议,也只有坐在下面旁听的资格,极少能够获得发言的机会。

    但短短十年时间,情况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般的变化。现在别说肖文珺自己,就是她带的博士生,在国外顶尖刊物上发表文章都已经不算是什么稀罕事情了。一些影响力很大的学术会议,也开始选择在中国举办,中国学者站在讲台上夸夸其谈,一帮老外坐在下面听得全神贯注,这也是很寻常的场景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以肖文珺的知识结构,是很难做出解释的。中国的科学家很努力,这不假,但国外的科学家也很努力啊,为什么中国的成果就会不断增加呢?

    针对这样一些问题,当她去参加唐子风、王梓杰、梁子乐等人的聚会时,却发现这些文科生对此毫不惊讶。

    “社会需求才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原动力,一旦社会有了某种需求,这种需求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科技的发展。”

    这是王梓杰的话,不过据说是引用了某位伟人的原话。

    中国是目前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很快就会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增加值最高的国家。作为世界工厂,中国有着全球最多的机床需求,而这种需求将会推动机床研究的高速发展。

    这就是文科生们的结论。

    当然,这只是唐子风身边的那群文科生的结论。齐木登也算一个文科生,他的结论就是恰恰相反的,而这种相反的结论,在时下也颇有一些市场。

    肖文珺带着这样的结论去做过文献研究,然后惊异地发现在过去一些年中,西方老牌工业国家的机床研究正在日渐衰退,而中国的研究却呈现出了井喷式增长的态势。在许多细分领域里,西方国家已经有多年没有新的进展了,反而是中国学者在对这些领域进行精耕细作,成果迭出。

    刚才在老森机床技术服务中心,弗格森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声称自己能够在高滩园区找到各种技术灵感,这些灵感是从生产实践中产生出来的,离开了生产实践,再天才的学者也无法产生创新。

    或许,唐子风说的第三个层次,也就是中国机床全面碾压西方的情况,的确是有可能达到的,虽然肖文珺无法估计出这一天将会在什么时候到来。

    “我打算回去向领导汇报一下,以我们清华机械系的名义,在高滩园区开办一家机床技术服务中心,和弗格森他们一样,专门承接园区企业委托的研发课题。对了,我们还可以出售我们在学校里研发出来的技术,用企业的钱来支持我们后续的研发。”

    肖文珺把话头引回了正题,对唐子风说道。

    “我完全赞成。”唐子风说,“其实你们早就该这样做了,科研需要和实践相结合,这是最朴素的道理了。”

    “你怎么不早说?”肖文珺呛道。

    唐子风笑道:“那时候你不是还怀着孩子吗?我怕我一说出来,你就不管不顾地跑到临河来了。我倒是不担心啥,可是我爸我妈,还有你爸你妈,能放得过我吗?”

    “自私!”肖文珺斥了一句,却也知道唐子风说得没错,此前她肚子里怀着孩子,如果真的跑到临河来办什么技术服务中心,两边的老人肯定是不会答应的。现在孩子已经会走路了,她再到临河来,问题就不大了。

    “如果知道你们要来,临河市政府估计得乐疯了。你们尽管狮子大开口,要求临河市给你们免房租、免税收之类的,一律都没问题。你们手里拿着的可是一块金字招牌,临河市在国内的知名度都会因为你们入驻而提高好几个百分点。”

    唐子风笑呵呵地给肖文珺出着主意,并且毫不犹豫地把临河市给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