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章 烧窑(第1/2页)  东晋小军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正月初七,刘府别院,工坊。

    刘家新建的这个工坊设计的规模不小,各个功能片区现在都已经规划出来了,主要有木材加工区,钢铁炼制加工区,食品加工区,工艺品制造区以及后面的工匠生活区。很多地方只是修建了个小作坊,配套的设施还没有修建好。用刘牢之的话说,这里就是规划中的刘家工业园区。

    现在工坊里面入住的人家不多,三家铁匠,三家木匠,三家泥瓦匠,还有刚招募的三家陶瓷匠。从场务留下来的铁匠是父子两个,新招募的三家铁匠有五个铁匠,三个木匠是兄弟三个,都已经成家,三家泥瓦匠里,有八个瓦匠,三家陶瓷匠有六个匠师。这些匠师家的孩子,十三岁以上基本都作为学徒在工坊里面帮忙。魏晋以来,工匠这个身份往往是世袭的,轻易难以转到别的行业。

    按照后市安置房的标准,每四间房为一家,每三家为一排,在工坊后面修建了房屋。房子下面用砖石垒成,上面使用粘土加上芦苇草夯制而成,就地取材,使用大毛竹作为房檩,房的山,刘牢之暗暗好笑。那地方与其说是山,不如说是岭,地势不高。夹在两个岭之间,有一块还算平整的地块,周边的土多为粘土,周围树木茂盛,取薪甚为方便,果然是个修窑的好地方。

    “此地甚好,老师傅们用心了。”刘牢之赞许道。

    那老陶匠听到刘牢之对这个地方很满意,也很高兴,嘟囔着说道:“郎君满意就好,郎君满意就好。”

    刘牢之又问:“听说现在的窑炉也有很多种,不知道老师傅想修建一个什么样的窑炉?”

    老陶匠躬身道:“我们在北方的时候多用圆窑,现在南方则多为龙窑,咱们要建的,也不外乎这两种吧?小郎君怎么看?”

    “旬月之前,我曾在一个老仙长处见礼,得蒙赐下一张窑炉的图纸,我对此不甚了了,请老师傅们验看。”说罢,刘牢之掏出一个卷轴,递给老陶匠。

    图纸上画的是一个蛋形窑,因其形似覆盖的半个蛋,故得名。全长十五到二十米,窑床前低后高,倾斜度三度左右,窑室前大后小,呈长椭圆形。蛋形窑由火膛、窑室、烟囱三大部分组成。窑头有火箱,火焰经窑体至窑尾,废气由蛋形截面的烟囱排出。容积大,约一百五到三百立方米。窑墙与护墙之间填以砂土作隔热层,热利用率较好。在同一窑内,根据各部位温度的不同,可以同时装烧品种不同的制品。蛋形窑结构合理,设计科学,造价低廉,装烧量大,适合多种坯釉的烧制;同时它以柴作燃料,烧成时间短,产品质量好,是清代景德镇地区焙烧瓷器的主要窑型。这种窑形乃是历史检验过的东西,当然要拿过来用了。

    老陶匠双手颤颤悠悠地拿过来,眯缝着眼仔细地看了半晌方说道:“小老儿十四岁开始学徒,至今烧陶已逾四十年,却从未见过此等形制的窑。不过看起来,此窑设计的甚为合理。既然是老仙长给的,想来是不会错的。”说罢双手把图纸奉还给刘牢之。时人大都崇信道教,老陶匠听说是老仙长给的,到不敢造次。

    刘牢之没有接过,只是说道:“既然老师傅也觉得没有问题,就按此图施工吧。老师傅估算一下需要多少材料,尽快通知刘主管去购买。需要的泥瓦匠和帮手,也让他尽快联系。”

    老陶匠躬身道:“诺!”

    经过七十多天的忙碌,一所小砖窑和一所蛋形窑相继修建完成了,经过烘干之后,第一窑就按照刘牢之的安排,先试烧了一批砖瓦,两天之后出窑,效果令人非常满意。刘牢之安排着,用烧好的砖,在前两天发现的石灰矿边上,起一座石灰窑,准备用来烧制石灰和水泥。

    芜湖附近有高岭土,膨润土,可以用来烧制瓷器;有大量的石灰岩,可以烧制水泥;有珍珠岩,可以制作保温材料;至为关键的,是有大量烧制玻璃用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