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七十五章 做点事真难(第1/2页)  东晋小军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兴宁元年酷夏,芜湖县又兴起了垦荒潮。小的土坡被迅速削平,掩埋到低洼的地方,是在不宜填埋的沟便被围堵起来,蓄水作为水塘。把表面的杂草灌木铲除之后,刘家垦荒队的人扶着用三头牛拉的深犁,深耕一遍,整个地块便成为耕地了。

    有了垦出来的荒田,刘家发放贷款便痛快多了,他们当场把钱票送到了地头上去。不过这些贷款,大多数都是经由刘家的垦荒队,又回到了刘家。并不是没有人想着抱团取暖,几家人合伙垦荒,奈何这效率实在是比不了啊。刘家的一个垦荒队五十个人,却配了二十头牛,带着大量的工具,五十亩平坦地块,三天时间,不但能给你垦出来,还能给你种上稻子。即便是领地,也不过是多花半天功夫。

    人家用的是什么工具?自己垦荒需要一镢头,一镢头地把地刨出来,还要不断地往外扔杂草。刘家的垦荒队只是铲除了灌木丛,便开始用收割机割除杂草,然后用牛拉深犁翻地,最后直接用耙划拉一边,一块平整的农田就出来了。早一天平整出来,就能早一天种上庄稼,再耽误下去只能种芦菔和荞麦了。所以很多人家抢着雇佣刘家的垦荒队,更有那头脑灵活的人直接加入刘家垦荒队,起早贪黑地垦起荒来。不过一个月的时间,刘家的垦荒队便从八支便成了四十多支。

    刘家的供销社里有粪肥,乃是用牲畜家禽的粪、草木灰和鱼骨粉经过发酵调配而成,价钱实惠,撒在农田里,马上就能种庄稼。刘家的庄稼亩产高,这是远近皆知的事,所以对刘家管事的提议,一众百姓都没有异议。反正这些东西都是从刘家贷款买的,种不出庄稼来,百姓们也便还不上贷款。

    “前后不过一个月的时间,垦荒队便垦出来四万多亩地来,安置了八百多户流民,这几乎是多出了一个县的人口来啊!郎君做什么事,都是大手笔!”

    县衙里,翁龢拿着流民安置统计手册,感慨地说道。

    “你还夸他!现在芜湖哪里有那么多的流民,还不是从邻近县里跑出来的佃客。咱们这么一搞,这些人不得恨得咱们牙痒痒!便算是芜湖本地的大户人家,这些子也有找上门来诉苦的!”

    刘和之摇了摇头,不以为然的说道。

    翁龢不屑地道:“管他们呢!真正的荫户是不会逃得。只有隐户才会贪图这里的土地,逃亡到这里来落户。哼哼!这些大户人家隐匿户口,为朝廷律法所不容,敢找上门来正好处罚他!”

    其实这些参与垦荒的人家来源复杂的很,有城里的破落户,有江北南下的流民,有大户人家隐匿的佃客,甚至还有小户人家的次子……为了这五六十亩地,都在芜湖落了籍。芜湖这次分地条件相当宽泛,只要不是逃兵,不是逃奴,也不是罪囚,就可以分得田地。

    刘和之叹了口气,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刘牢之边出来的人,腰杆子为何就那么硬,就敢抱着朝廷的律法说事。朝廷?朝廷真要能管得了,怎么还会有那么多的豪族封山护泽、隐匿户口?对于各地的豪族,朝廷的律法不过是根鸡毛而已。

    就算是这次芜湖垦荒,当地也有不少豪族出来阻止垦荒队,说是侵占了他们的土地。翁龢也是固执,直接找到了势力最大的熊家,当场要求他们拿出地契来。他们哪里有地契,不过是仗着势力想要强占而已。于是,翁龢直接找了刘成之,调动了三百全副武装的县兵,二话不说,直接动手,熊家的部曲不过是些下地的佃客,哪里是这些上过战场的老兵们的对手,一个个被追的满山跑。等到控制住局势,翁龢趁势清查熊家的土地和人口,竟然查出有五十多户隐户,翁龢“拿着鸡毛当令箭”,按照律法把这些隐户全部编户安置了起来,还狠狠地惩罚了熊家,这才震慑住了芜湖的这些豪族,让垦荒得以继续进行下去。

    刘和之叹道:“咱们这里也算是京畿所在,这次垦荒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