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九章 风雨欲来(二)金陵春梦(上)(第2/3页)  1625冰封帝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近日得以参与早朝,并不是以他兵部尚书的职位,而是以他江北四镇总督的职位。

    方面黑髯,身材挺直,面相严肃,正是当今东林党高官的标准模样。

    兵部左侍郎吕大器,六十一岁,四川遂宁人,以知兵闻名的官员,在孙传庭兵败之后有一个传言,说什么当时在中原战场,如果接手的不是侯恂等人,而是吕大器的话,还真不一定败给李自成。

    当然了,这是他们的梦呓,孙传庭尚且输了,何况吕大器?

    饶是如此,吕大器此人精明强干、擅长统军的能力还是得到了公认,由于史可法要督军江北,故此,兵部衙门诸杂务实际上是由他在负责。

    实际上,在眼下各镇总兵纷纷军阀化的情形下,以往的以文官统兵的那一套早已经不适宜了,如今,明显就是唐末藩镇的雏形,可惜朝堂诸君包括最有眼光的李邦华也没有瞧清楚。

    袁继咸,刑部尚书,这是李邦华力推的人选,若是放在承平时日,怎么也轮不到他的入选,当然了,他江西宜春人的身份估计也起了不少作用,李邦华虽然是柱国重臣,也免不了俗。

    一个与吕大器一样以知兵、耿直、雷厉风行着称的官员,历史上被左良玉欺辱过。

    王铎,河南孟津人,工部尚书,也算是南京本土派的代表人物,不过此人对于诗画的兴趣远高于朝政,他能登堂入室,在士林悠游得来的声望远高于他的为政能力。

    黄道周,六十二岁,福建漳州人,众望所归的执掌都察院的人物,面相古朴,不苟言笑,端庄严实——“就像一棵老松”,这是闲居在家的阮大铖对他的评价。

    方以智,年仅三十六岁,由于曾经担任过朱慈烺的老师,现为通政使,算是朝堂上最年轻的高官了。

    韩赞周,原南京守备太监,当朱慈烺跟着李邦华偷偷南下时除了身边伺候起居的小太监,并没有带有名望的大太监,倒是便宜了韩赞周,何况韩赞周确实有两下子,他手里还有两营左右羽林军,加上新招募的一营勇卫营,他的手下便有三营近万皇帝亲军。

    “至少是一个知兵的人物”,这是朱慈烺对他的评价。

    司礼监大太监,才四十五岁。

    原来的南京守备勋戚,忻城伯,那位历史上当多铎军临城下后屁颠屁颠带着文武官员出城跪迎的勋戚首领,赵之龙,五十岁。

    当然了,对于大力整顿过京营的李邦华来说,当上首辅、这三年由于皇帝年幼,实际上是他在当家作主的情形下,自然又对南京城的兵马进行了整顿,三年时间,裁汰、新募,总算又弄出来五万人马。

    这五万人马直接隶属于兵部,号为前后左中右五大营,分别位居南京城关键位置,不设总兵,每万人最高的首领都是文官,下面以三千人为一中营,以历来中过武进士、武举人者为参将,出战时,由皇帝指定的大臣担任总督。

    武进士中,有五人声望突出,在李邦华整顿南京大营之前便高居游击以上职位,这五人分别是黄赓、陆鸣皋、翁万裕、戴俨如、陈震亨,全部是天启到崇祯年间位列武进士中的佼佼者,黄赓更是崇祯十六年的武状元,名望位居江南武林首位。

    这五人才是五大营的实际领导者,而黄赓更是五大营除开文官之外的武官首领。

    而目前的锦衣卫指挥使也是由崇祯年间的南直隶武举会试魁首、会元吴登俊担任,曾由崇祯帝亲自点为南京锦衣卫千户。

    这才是目前朝廷在民间、地方军镇里依旧有一些威望的关键所在。

    “陛下,首辅,诸位臣工”

    史可法率先说话了,大战迫在眉睫,作为江北四镇总督的他忧急如焚,也顾不得尊卑之分了。

    “臣以为,趁着雨季即将来临,就在江淮处与蛮贼决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