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章 援救(第1/2页)  南明汹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作者:请点开这本书的兄弟,投下你宝贵的一票,每一票对我来说都很关键。请鼓励我把小说写下去,也请多收藏,祝大家健康快乐!

    ——————————————

    有明一代,科场出身的举子们真的会做事吗?有真正的知识吗?显然没有。

    宋明理学,强调儒家道统。明朝更是把人禁锢在一个较为偏执的伦理之中。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而事实上很多没有读过孔孟书籍的人照样懂得仁义孝悌,兴许比那些所谓的读圣贤书的人更加淳朴善良。

    其实,不论是《论语》、《孟子》还是《诗经》里面真正的知识并没有多少,主要是劝人向善的经文,因此儒家带有一定得宗教性质。

    这个时代的教育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有真才实学,如王阳明、张居正者凤毛麟角。

    学的东西是一成不变的,对的解释是一成不变的,书生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毫无个性,缺乏创造力。

    他们空有个读书人的名头,自我感觉比农工商高一等而事实上这些书生百无一用。既没有专业知识也没有专业技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理论知识也是半点没有,但是心态却高高的。

    会背诵名人名言,懂得伦理道德好像就能推动社会前进了,但是这些东西其实只要是个人都明白的,区别是一个说出来系统化了,一个说不出来只在心里保持着纯朴的理解。

    明清的士子拥有的就是一个读书人的头衔。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因为是所谓的读书人,所以就被封建社会设定为高平民百姓一头的阶层。

    其实这些人一旦成为官僚,就会成为文官阶级,反而很糟糕。

    当当权者的意见和这些文官相一致的时候,万事如意,当不一致的时候,这群王八羔子就在背后捣乱。明朝就这么被他们折腾死的。

    所以,崇祯皇帝上吊之前咒骂文官说:“诸臣误朕,文臣皆可杀”,还说自己不是亡国之君,而这群臣子都是亡国之臣。其言并非全是虚妄。

    再后来,这群家伙差不多都投清了。真正反抗的是那些没读过书的纯朴的老百姓。所以帝国的文官系统到了明清已经走入死胡同。

    东林党标榜道德,居然也能投清,也怕水冷。大清的文臣武将,拿着养廉银子贪污,对外屈膝投降,对内血腥镇压。

    这到底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

    文官集团不就是当权者惯出来的吗?话说回来,崇祯死在这上面看着冤枉,其实也活该。

    师兄给李存真讲过明朝官场的事,特别是严嵩父子、夏言、徐阶等人的故事让他印象深刻。

    所以,李存真并不看好十七世纪的读书人,而且这些人对于构建近代社会,现代社会怕也没有什么好处。

    目前在他的设计中他只需要和这些人贸易而不需要和这些所谓的“人才”共同治理天下。由于义务教育根本没有普及,识字的人太少,所以现在还没办法跟缙绅翻脸。当然,现在他更不能明确表示要推翻他们,因为时机很不成熟,非要等自己差不多位置稳固了的时候才能想办法把这些人拔除。

    现在李存真只能软言细语,稳住缙绅。从而跟缙绅展开更多的贸易,然后拓展商路,从海洋上赚回银子来。凑合着打造一个类似英荷一样的“海贸军工复合体”,从中发展出近代国家来,或者超越之。

    三日后,李存真撤出常州,转身朝着苏州府进军。半个月,连克常熟、太仓、嘉定,九月二十五攻入松江府,两日后攻克上海。九月三十日,李存真率领数万大军从上海乘船撤往崇明岛。这一路歼灭清军七千多人,缴获银两包括歼灭梁化凤集团所得一共一百二十万两。

    在原本的历史上,郑成功南京兵败仓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