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五十七章 必伐之(第2/3页)  挟天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中间的过程不去多说。

      只说,到了宋代,日本与辽国建交,便断绝了与中原政权之间的联系。

      按说断了也就断了,不来往就是,可偏偏不行。

      唐朝之前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在西北内陆,便是大名鼎鼎的“丝绸之路”。

      可唐朝中期之后崛起的阿拉伯帝国中断了这条商路,急于挣钱的民间商业团体被被迫将目光放到了海洋。

      由于这个时代的航海技术还不是那么先进、政权不统一、各地商人垄断等等原因,近处这几个邻居便成为了宋朝海商的主要海外市场。

      而宋朝的统治者敏锐地意识到,商业活动带来的巨大利益可以有效缓解财政困难,故采取鼓励和支持的态度。

      于是,有宋一朝东南沿海地区经商逐利的风气日盛。

      慢慢的,这个时代,凡是有钱人,除了达官贵胄,大部分都是以海洋贸易为主的商人,有的巨商富贾甚至能够荣登史册。

      由此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这在商人政治地位低下的农业社会绝对是个异数。

      这样庞大的海外经商活动,有的是对高丽做生意,有的是去东南亚享受热带风光,但更多的是对日贸易。

      频繁的宋日经济往来让不少人长期寓居在日本,甚至加入了日本国籍。

      如此,宋朝商人便承担起中日沟通的交流重担。

      同时一些日本人借助中国商船对宋朝进行访问。

      宋太宗年间,日本东大寺的僧人跟随宋商来到中国受到了皇帝接见。

      宋真宗时期,日本人滕吉木又是跟随宋商前来朝见。

      海商不断领着日本人前来激发了宋王朝与日本交往的兴趣。

      于是在公元一零一三年,宋王朝主动派使者携带外交文书和礼物赴日。

      日本同样规格回复,打破了两国官方互不往来的僵局。

      按说,这是两国建交的绝好机会。

      可惜赵家皇帝无法放下身段,认为自己是“唐”继任王朝,应该继续保持对日宗主国地位,于是在往来文书中用了“赐”这个字。

      这让日本非常不满,因为对方认为两国是平等关系。

      如此一来,日本人采取消极处理的态度,一封国书回复可以拖上好几年,并且所有文书往来都是依靠宋朝商人,而不派遣政府使者了,显然是不打算跟宋王朝交往了。

      韩擎是从王羁那里充分了解到这个情况的。

      因此,韩擎这次放下身段,代表“大宋王朝”表示,“大宋王朝”愿意与“大日本王朝”建立兄弟之邦,并希望“大日本王朝”能帮兄弟之国一把,卖一千万石粮食给“大宋王朝”。

      可以说,为了从日本那里得到粮食,韩擎这次是给足了日本人面子。

      而日本有不错的土地资源,琵琶湖周边、浓尾平原、伊势国都是粮食产量很大的地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