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36章 稻桑(第2/4页)  宋成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续相当长时间,哪怕到了明朝,中国的丝绸年产量也很难突破一千万匹。
    之所以达不到,是因为穿得起丝绸的,也就是前面的百分之十,非富即贵,普通人哪来的财力。
    所以大明多增加的丝绸,很多都是供应海外为了卖给西洋商人五十万匹丝绸,改稻为桑,倒也说得过去。
    另外一面,适合种植桑树的土地也就那么多,还要种粮食,总不能全都种桑树吧!
    而且都种了桑树,势必蚕丝价格下降,影响丝绸的价值
    说到这里,基本就闭环了。
    在壁垒重重的情况下,丝绸必须维持高价因为只有价格够高,
    利润足够,才能经得起层层盘剥。
    这个道理反过来讲,更加贴切一些,也就是说,古代的商业贸易条件,决定了轻薄昂贵的丝绸,才能通行全国,成为和黄金白银比肩的保值商品,这一点便是朝廷也是认的。
    可是随着剿匪深入,关卡取消,市场洞开一个最直观的感受,江南的丝绸工场都在大肆招收工人。
    宋代的技术水平着实不低,在旺盛的需求之下,江南的工匠点了一项科技树他们发明了水力大纺车,一次能纺三十二根线,尤其是靠着水力驱动,用不着工人。过去一天一个工人只能纺二斤线,水力纺车,一个晚上就能纺一百多斤,顶得上五十个工人干一天了。
    赵桓微微皱着眉头,“水力纺车,能纺丝绸?”
    赵佶突然笑了,“官家啊,你怎么糊涂了,水力纺车纺不了丝绸,却能让原来纺织麻布的工人去织丝绸啊!”
    赵桓瞬间明白过来,敢情丝绸属于高档货,需要手工操作,其余的大路货却是可以用水力的,这也是劳动力合理调配了。
    赵桓的嘴角不自觉上扬,竟然激动地站起来,在地上来回踱步,显得喜笑颜开,控制不住自己。
    说实话,能看到赵官家如此失态,还真是少有的,尤其是这些年,就更是少见了。
    可赵桓没法不高兴啊!
    他讲了再多,费力气推动再多,只怕都赶不上这一次的变化明显。
    庞大的单一市场形成了,商贾们窥见了巨大的商机,开始投资作坊工场,追求更高效率,水力纺车,应运而生
    这套剧本怎么如此熟悉啊?
    莫非说属于大宋的工业发展模式出现了?
    一想到这里,赵桓更加难以自制,也有些手舞足蹈了。
    还在看笑话的赵佶有点害怕了,别是高兴糊涂了,那自己可就罪大恶极了。
    “官家,这事固然值得高兴,可也不是没风险啊!”
    这话打断了赵桓的思绪,让他从喜悦之中清醒过来。
    “有什么不好的,只管说就是。”
    赵佶深吸口气,其实按照他的立场,是不该提醒赵桓的,奈何到底是自己的儿子,不能看着他吃亏。
    “官家,作坊越来越大了,工人越来越多了,需要的生丝也就越来越多,然后”赵佶顿了一下,没有继续说。
    可赵桓何等精明,而且这也是他熟悉的戏码。
    “所以就要改稻田为桑田吗?”
    “没,没到那一步。”赵佶忙道:“我就是听人抱怨,说农户的生丝质量不好,良莠不齐。收上来乱七八糟的生丝,织出来的丝绸就不好。”
    赵桓翻了翻眼皮,轻蔑笑道:“那他们是什么意思?想要朝廷怎么办?”
    “有人打算,希望朝廷能放松土地控制,准许桑田扩大范围,可以,可以多租用一些土地。”
    赵桓嘴角上翘,呵呵冷笑道:“不就是想兼并土地吗?朕又不是听不出来。”
    赵佶干笑了两声,作为一个当了二十多年皇帝的人,赵佶也懂这些事情。
    怎么说呢,有人要赚钱,自然不能挡人家的财路。可问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