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州城,一座深宅大院内。
平州巨富萧采文坐在一张胡椅上,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
萧采文出身豪门世家,他的祖先是后梁的皇帝。
在隋朝,后梁皇族后裔一直受到杨氏父子的优待,哪怕是到了唐朝,萧氏也是大族。
萧采文是南兰陵郡人,贞观年间举家迁居到了平州,成为了平州的首富,掌握着平州、冀州等地的经济命脉。
不过最近一段时间,萧采文却很是苦恼。
本来在李恪掌管河北道时,萧采文与李恪的关系不错,所以行商也极为顺畅。
然而好景不长,李福击败了李属,占领了大半个河北道,而李福为了扩充军队,大肆加税,竭泽而渔,弄得河北道百姓生活日益困苦。
不少人离开了河北道前往营州,就连平州也有不少人跨海到了辽东州一带。
萧采文的生意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然而他只是一个商人,手中无兵无权,却是无可奈何。
萧采文就觉得,李福在河北道这么折腾,早晚要把河北道折腾散了,自己必须保住这份家业,留条后路。
就在这时,李采文听管家来报,说是外面有个年轻人,说是有一笔大买卖要谈,求见萧采文。
萧采文就琢磨了,现在河北道这么不太平,生意不好做,真要是有大买卖要谈,却是绝不能放过。
当下萧采文让管家把人带进来。
片刻之后,只见一个二十左右岁的青年走了进来,这青年一身富贵打扮,两眼有神,气宇轩昂。
青年向萧采文一拱手,态度不卑不亢,口中说道:;萧三爷,我今日特来给你送财。
;噢?财从何来?萧采文淡淡一笑说道。
青年就说:;听闻萧三爷手中囤有玉米和蕃薯,我此来特为购买玉米和蕃薯而来。
;嗯,我手里确是有玉米和蕃薯,可是你也知道,玉米和蕃薯是稀罕物,价格可是不菲。
;有多少?什么价格?青年问。
;一斗二百钱,你要多少?萧采文反问。
;你有多少?青年说。
;五十万斗。
;我全要了。青年朗声说道。
萧采文眼睛一亮,河北道土地肥沃,并不缺粮,他手中有几十万斗的玉米和蕃薯,正愁卖不出去,若是能一举出手,确实可以赚上一笔。
事实上,前两年的米价只有一斗七十钱,自己要二百钱,虽是因为现在战乱不断,二来也是要了高价。
可这青年竟然说有多少要多少。
要是这样的话,那自己绝对可以大赚一笔。
只是萧采文心念再一转,心说是谁能有这么大的手笔呢?
赵王李福是不可能的,以李福的性格,要买粮食的话,怕是连成本价都不会给自己,而且河北道并不缺粮,李福不可能一下子购入这么多的粮食。
难道是奚人和契丹人?
仔细一想,似更不可能,奚人和契丹人根本不重视农耕和粮食,只知划地放牧,不顾唐人的死活,他们不可能购入这么多的粮食。
关中地区现在倒是缺粮,但是吐蕃人占据的关中地区中间隔着河东道与河北道,就算卖粮食给他们,他也运不回去,所以这种可能也排除。
再有就是河南道的贺兰师仁父子,不过河南道产粮,现在又比较稳定,似乎也不会一下子购买这么多的粮食。
至于南方淮南道的马周,所居之处更是渔米之乡,根本就不缺粮。
想来想去,购买这些粮食的只可能有一家,那就是营州的李贞。
现在营州正值春耕季节,而营州迁入的流民甚多,怕是粮食和种子不够用,所以才来向自己购买,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