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39章 为国争光?(第1/3页)  一开始,我只想做演员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今年戛纳,《青红》是唯一一部获奖的华语电影。</p>

    《最好的时光》一奖未拿,侯晓贤自己说‘戛纳的评选是这样,先去挑片子,然后找到评审团,来决定今年的方向。不同的评审团最终的结果不一样,每年都会调整,有时候选的片子会很闷,有时候比如去年选的就是新导演比较多。’</p>

    还有媒体替他惋惜,说什么‘侯晓贤戛纳定律六次应验:入围必遇华语劲敌!’</p>

    哪有什么劲敌?</p>

    《活着》那年碰到了《低俗》,依然斩获评审团大奖和影帝…</p>

    就这,一堆人吹捧侯晓贤是电影大师…</p>

    景未动,人未动,只有羊吃草的嘴在动;</p>

    山未动,水未动,只有拍水的镜头在动;一圈羊,一滩水...</p>

    请问这叫哪门子的大师水准?</p>

    拍水拍得时间长就叫有水平了嘛?</p>

    文艺片也不用这么拍摄啊,一味的沉闷、晦涩真不算是好电影,拍沉重题材而同时又能拍的不沉闷、不苦逼这才是算有真本事!</p>

    白居易的作品给老太太听听懂了才公布,导演没本事把文艺表现的通俗易懂关观众什么事?</p>

    贝多芬的音乐不懂的人也会觉得好听,即使审美鉴赏低的人,听他们的音乐听不出什么内涵深奥以及反映他们创作时的内心活动,但就音乐本身而言,他们听着也会觉得挺悦耳,不是噪音…</p>

    杨德昌的《一一》、《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都很长,但看着一点也不闷。</p>

    侯大导演有这本事?</p>

    别总说小众,电影好歹还有声音,有影像,算是生动有趣了。真说小众,那还得是文学作品中比较先锋,实验性的作品,无论还是诗歌,比电影难懂多了!</p>

    当然啦,大林子这种理论是基于主流思想,我们就是认为艺术要为人民服务,这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逐渐成为主流的思想,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和中国传统文以载道的观念…</p>

    但是这并不能称之为普遍意义的标准,以人为本之外,还有唯美主义、意识流、荒诞派这些理念…</p>

    也许人家不是装逼,就是懂呢?</p>

    既然懂,那为什么戛纳不给他奖呢?</p>

    不知道…</p>

    ……</p>

    老美的音乐宣传跟国内差不多,各种赶场子打歌。</p>

    当然,他们没有什么特别专业的类似韩国三大电视台那种打歌节目,他们主要集中在电台,还有Grammy,VMA,AMA,BBMA等等颁奖礼,上去来个经典现场就有可能冠N周,还有维密,圣诞季等等造成一定效应都能促成单曲大火…</p>

    不过时间不合适,环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