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九十一章 加价,加价,加价!(第1/2页)  大流寇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终于轮到前明四川达州副将胡尚友为国家效力了。
    是都督陆四选择了他,也是老天爷选择了他。
    按照徐州“三方会谈”军议精神,淮军主力沿运河挺进山东腹地,分偏师占领山东各府州县,主力陈兵德州、临清一线,抵御有可能从北直隶南下的满州。
    山东境内事实没有明朝驻军(驻军就是刘泽清部),满州兵马也没有南下,在实际没有任何对手的情形下,淮军进展再迟一个月也能夺取山东全境,从而和河南东西呼应,或御满州于北直境内,或以山东为战场与满清拉锯。
    然而天公不作美,淮军北上第二天就天降暴雨。
    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如同淮军奇袭安东时碰到的情况一样,使得道路变得十分泥泞,这就导致淮军接下来的行军速度必将为之放缓,尤其是携带大量辎重的步军主力。即使有运河可以帮助运输粮草,行军速度也没法同正常天气相比。
    考虑到历史上满州五月份的时候已经稳定京畿,将有大量明朝降清官吏奔赴山东、河南替满清招降,在这些人的招降下,山东各府官绅地主掌握的乡兵性质的武装会摇身一变成为清军。
    所以,陆四要派人先北上,同那些降清的明朝官员比赛,看谁拉的人头多。
    如果不这样做,很有可能淮军还没到济南,山东大部地区已经降清。
    虽说不管是野战还是城池攻防,那些由乡兵土寇组成的清军都不是淮军对手,但这帮人守着大小城池拒不和淮军合作,一个个的打过去也是非常吃力的。
    毕竟,淮军的粮草不可能完全由淮扬运输,也需要在山东就地筹措一部分。
    那么,淮军遇到的反抗越多,淮军的处境就越加糟糕。
    另外,要是淮军主力被山东的“伪军”拖住,便无法参与顺军在河南发起的怀庆反攻,如果不能借此次顺军的反攻重创满清一部兵力,形势对淮军必然是不利的。
    如此一来,天降大任在胡尚友头上。
    选择此人,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做过明朝的官。
    怎么个招抚,陆四给出的方针是:“山东各府,无论官绅匪寇,只要愿附,皆给授官职。”
    胡尚友打仗不行,道理明白,点头之后又问:“具体如何给授?以何名义给授?”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也把陆四给问住了。
    抚招,满清那边给的,陆四这边肯定也要给,不然叫什么招抚。
    只是满清是以中央政权形式拉拢山东官绅地主,能给官绅地主大学士、督抚的衔头,这些是陆四能给的吗?
    他只是大顺的淮扬节度使、淮阴侯,充其量是一个地方王侯或者说一个地方军镇,根本无法代表李自成的大顺政权。
    仅此,在大义上,陆四就弱了满州两三头。
    更何况随着时间的流逝,山东、河南的前明官绅都能看出大顺兔子尾巴长不了,哪里还肯降顺。
    就算愿降一方势力,正常人也是要看看哪方开的价码高的。
    比如,满清的招降官和胡尚友同时做一个人的工作,满清许出的是尚书,胡尚友许什么?
    比较烦恼而又现实的问题,郑标在淮安的成功经验基于所给官职都是节度使所辖,那些土寇得到一个都尉的校官嘴巴都能合不拢。山东这边,小小都尉真的是拿不出手的。
    在官职上如果不能同满清抗争,招抚工作肯定就要落后于满清的招降团。
    “北边具体情况咱们还不清楚,但咱想大概就四个情况...”
    陆四认为的四个情况一是顺政权仍在,即原先归降大顺的地方政权没有被前明官绅推翻,那么对这些人就谈不上招抚,而是支援,给他们坚持下去的信心和勇气,不致被那些投降满清的明朝官吏“忽悠”住。
    第二个情况就是大顺的地方政权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