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一十章唇枪舌箭(第3/7页)  鬼谷神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戎相见才能解决?

    非也,庄王有覆周之能,却无服天下之德。

    大周之所以历数百年不亡,皆因其德行在天,礼数束人。

    而庄王亦非无自知之人,若庄王覆周,却无德行布于天下。

    不仅不能取周而代之,却会成为列国众矢之的。

    想来以列国同心伐力,楚国不仅不能成就一统大业,反而会因此走向灭亡。

    庄王自知,引兵退却,没有取周而代之,反而赢得列国尊重,被推为天下共主,一时名扬于列国。

    列国之争,兵伐之事,退未必是弱,攻未必是强。

    孙将军刚才所言楚国陈兵,其在自保,并未有攻伐吴国之意。

    而越国增兵,只是借机施压,并不会轻出边境半步。

    越王勾践雄心不下当年王上,可越王也非无量之人,只要吴国平稳,越国自然无出兵之由。

    此两边境陈兵之事,却非吴国真正之忧。

    而若吴国轻出兵事,则兵事为忧,祸于无辜,实非吴国上谋之计。”

    墨翟能行走列国,自然有其资本,刚才的话也是引用当年盛极一时的楚国庄王时期,问鼎中原的典故,来说明一个道理。

    欲受人尊重,必有德行。

    若无德行,纵是取周代之,反而会成其祸事。

    相反庄王自知,退兵回楚,再尊周天子,以身作责,却赢得好的名声,得到天下共主之称,同时也被周天子亲封为王。

    (楚国是春秋时期第一个被周天子亲封为王的列国,其它的列国虽然也称国,但却并不敢称王,直至战国中后期才慢慢自封为王。)

    从楚庄王的事例里,墨翟想说明的是,进与退,攻与守之间的辨证逻辑关系。

    同时也分析了越国与楚国此次陈兵的目的,应该说也十分通透,于事理分析,丝丝入扣,并无明显错误。

    虽然墨翟没有直接回复孙武的两个问题,却也间接回答,止战之法,非必先攻。

    “放肆,墨翟你口出狂言,言外之意是在贬低王上。

    若王上出兵伐越,那就是王上无德。

    若真依你所言,王上无德又何来吴国这几十年的兴盛?

    年少无知实可怜之,若妄故事实,则实在可悲之。

    王上尊你为列国贤才,才如此礼遇于你,你却污王上名节,实是薄情寡义之举,实有愧于贤才之名。”

    伍子胥毕竟也知道刚才墨翟所说,也并非无理,可却不能让墨翟如此得意,所以气急之下,也顾不得许多,直言斥责。

    “伍爱卿,稍安勿躁,墨先生所言也并非有意贬损本王。

    他之所言也是尊德为先,并无不妥。

    来人哪,传两百吴国甲士,分陈于墨先生后面及右侧,本王再询先生。”

    吴王号令一出,宫奴那敢怠慢,也不知其意,顷刻之间,两百吴国甲士已站分列站在墨翟身后及右侧,形同此时吴国的形势一样。

    墨翟却并不观注,而是轻饮着茶,对这二百甲士视如无睹,十分镇静。

    “墨先生,此时之势与吴国之势一般。

    本王想问先生,德为何物?

    想当年大周太祖察商汤失德,才举义军先行攻伐于商汤,是德行布于天下。

    先生来吴也有多次,不知先生是否看到本王贪图享受,鱼肉百姓。

    又或穷兵黩武,置吴国百姓于战火之中呢?

    先生刚才所言,本王并不忌讳,可先生又如何知道越陈兵于我边境是有德之行,又怎知楚国无吞吴之心?

    想当年楚国强大攻伐吴国,吴国覆灭在即,幸得当时蹶由王叔不顾生死,赴楚国劳军。

    后又得晋国相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