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维仑在这个省西部的河山县做了四年下乡知识青年。那时,在人们的口语中,下乡知识青年点儿均被省略为青年点儿。楚维仑所在的那个青年点儿,是设在河山县旺城公社董家生产大队第六生产小队的王家窝棚青年点儿。楚维仑刚到青年点儿时十七岁,离开青年点儿时二十三岁。
董家生产大队由三个自然屯构成。啊!自然屯也就是自然村啦!当地人一抹儿管村叫屯,意思是一样的。每个自然屯有两个生产小队,按照户数和人口,大致划分。琢磨起来,主要还是为了便于管理。王家窝棚自然屯的两个生产小队是董家生产大队第五生产队和第六生产队。每个生产队有一个青年点儿,王家窝棚青年点儿又分为王家窝棚五队青年点儿和王家窝棚六队青年点儿。楚维仑所在的青年点儿是王家窝棚六队青年点儿。
楚维仑从全家由铁山南部的乡下农村搬到铁山城里到成为下乡知识青年以前的十几年时间都是在铁山城里度过的。先是念了小学,后又念了中学。楚维仑念小学中学的那一时期正赶上我们这个国家极为特殊的那么个历史时期。小学时候,大约有那么四五年的样子,学校不咋开课,学生也不咋上课,完全停课有那么一年多一点儿,两年不到的时间。除了完全停课的那么一二年的时间外,在那么几年的时间里,学校开课和学生上课都处于哩哩啦啦,断断续续的那么一种状态。那几年的春夏秋三季,楚维仑大部时间都是在铁山南部乡下农村的老家度过的。学校正式复课的时候,楚维仑已经就是中学生了。可想而知,在那么四五年的时间里,楚维仑同我们这个国家所有处于那么个年龄段的孩子一样,没咋念书。那四五年时间开始的时候,楚维仑还在读小学三四年级。
楚维仑从小学习成绩就好,没咋念书的那几年不说了,等到上了中学,那学习成绩照样还是走在同班同学,甚至是同年级同学的前面。学生嘛!以学为主,学习好就啥都硬实,一俊遮百丑!但楚维仑可不只是这一俊,他俊的地方多着呢!从小学到中学,楚维仑都是所在班的班长,就是没咋上课的那几年也不例外,课没咋上,可班长的头衔还是由他挂着的。实在说来,课都不上了,班长不班长的那有啥用!说来也是怪事儿,教过他的老师,不管是男是女,都一抹稀罕他。这让他很是自豪和荣耀。其实,哪是他上了学之后才让人稀罕!准确说来,楚维仑自从出生那一刻起,他的爹妈就特别稀罕他。楚维仑上有四个姐姐两个哥哥。楚维仑的爹妈有了六个孩子后,心想,这回该歇歇了。没曾想,过了几年,又怀上了,这就是楚维仑了。楚维仑在家排行,啊!大排行,丫头小子一起排,最小,老七,也就是东北人说的老疙瘩啦!村里人都管他叫七小子。其实,楚维仑的爹妈是给他起了一个乳名的,唤作小明。这个乳名到楚维仑有了自个儿的女儿,被他用作了女儿的名字。楚维仑的爹妈特别稀罕他,这可能有楚维仑是老疙瘩的缘故,但肯定不是全部原因。楚维仑从小就聪明伶俐,长得像个小姑娘,细瘦挺拔,清秀。人就像花草,越有人莳弄,成长得就越好。与生俱来与出生后得来,先天与后天,共同成就大自然的生灵。
中学时代,张中华和楚维仑是同班同学,做知青时,张中华和楚维仑又是一个青年点儿,即王家窝棚六队青年点儿。张中华高个子,皮肤黝黑,身子并不见胖,可面部却有些显胖,两边脸嘟嘟着。牙齿长得不太整齐,门牙有一颗有点儿向外凸,这就使得他的上嘴唇看上去有点儿朝外鼓。张中华的家也在铁山双台铺,东台。在铁山,只要知道这家人住在双台铺,无论是东台还是西台,就知道这家人家的大致状况了!张中华身高力不亏,在六队青年点儿二十好几个青年中,要说干起活儿来,那可真就是把好手,肯吃苦,有力气。这应该得益于张中华的爹妈。张中华的爹是铁山钢铁厂的一名炉前工,就是在炼钢厂那炼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