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章 捞钱(第1/2页)  大明逆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看起来,崇祯很是开心。这些自诩为清流的文官们最注重脸面名声,国丈都捐了八十万两。他们虽不至于捐几十万,每个人捐个几万两应该也在情理之中吧。

    骆养性在身后一躬身:;皇爷,此乃天助我大明不假,太子殿下的功劳也是不小的啊。太子殿下小小年纪便有如此真知灼见,便是那些朝中大臣们也是自愧不如啊。

    深谙为官之道的骆养性,知道这个时候越是夸赞太子皇帝越高兴。而太子殿下对自己,也会越发当做自己人。这种拍马屁不花钱的事,自己怎么能错过,就是照着太子殿下往死里吹就对了。

    ;慈烺啊,你这事办的不错。你想要什么赏赐,朕都依了你。

    听到有人夸赞太子,崇祯比夸赞自己还高兴。只是,考虑到儿子年纪尚小,崇祯不能授予他什么官职。待得儿子大一些,就得让他参与政务,历练历练了。

    朱慈烺却知道,留给大明王朝的时间不多了。事急从权,他干脆直说了:;父皇,儿臣想执掌锦衣卫。

    ;你说什么!崇祯震惊的看着儿子,不敢相信这话从朱慈烺嘴里说了出来。

    一个十二岁的皇太子,去执掌锦衣卫?

    要知道,锦衣卫是凌驾于大明律法之上、隶属于皇帝直辖的私人组织。说白了,就是给皇帝擦屁股,背黑锅的。

    皇帝无法用大明律无法用国法处理的案子,就交给锦衣卫。大明自太祖皇帝朱元璋开国伊始,锦衣卫就是皇帝的背锅侠。

    不知道有多少锦衣卫指挥使,最后落得个兔死狗烹的下场。皇帝杀得官员太多,为平息臣子的怒火,最后只能杀了指挥使祭天。

    朱慈烺若是做了锦衣卫指挥使,不知会得罪多少官员,这为他将来继承大统可是极为不利的。

    崇祯当然不能答应,可朱慈烺又抬头道;;父皇,儿臣斗胆问您一句,如今我大明朝烽烟四起内忧外患,咱们最缺的是什么。

    最缺什么,当然是银子。国库空虚,没有白花花的银子支持打仗,只能玩命从百姓身上搜刮。结果就是百姓活不下去,纷纷造反。

    崇祯当然知道这是个死循环,他不是没想过征收商税从商人身上打主意。可架不住朝中那些文官们的反对,收取商税就是与民争利,至于收不上来那是你皇帝的事,与我们这些臣子没关系。

    ;自然是赋税,你问这个作甚。崇祯脸上似有一丝不悦之色。

    ;儿臣三个月之内,愿为朝廷献上一千万两银子。

    一千万两!

    崇祯皇帝的呼吸都有些急促起来了,他比谁都知道,这一千万两对于大明朝意味着什么。

    谁都不敢说崇祯是个昏君,相比之下,崇祯皇帝除了有些多疑刚愎自用外,一切明君身上的潜质他都有。只是扔给他的是一个烂到根子上的破烂王朝,崇祯本事再大也是无力回天。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摆在大明王朝眼前的就俩字-没钱。

    如今儿子大口一张,开口就是三个月搞到一千万两银子。崇祯怎么能不激动,怎么能不颤抖。

    据记载,崇祯年间明朝一年财政收入仅仅为400万两。就这,能激起这么多民变么?当然不是,国库的收入是四百万两,官员巧立名目中饱私囊的各种税收,那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了。

    一个区区的国丈周奎,都能搞出家产三百万两之巨。凭他的俸禄,一百年也攒不出来。钱哪儿来的,还不正如朱慈烺所说,买官卖官、私受贿赂得来的么。要不说朱慈烺仅凭一句话,就让周奎肝儿颤了。

    崇祯欲待不信,可宫里很快传来了消息,一名小太监迈着小碎步,急匆匆的来到暖阁:;皇爷,国丈周奎献上白银八十万两,说是为辽东将士们捐银助饷的。银子由京城四大钱庄用马车送来的,已经到了午门外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