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一章:求见陛下(第2/3页)  锦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都没有发生过:“请张百户放心。”    张静一随即点头:“下水之前,记得准备一些东西,如可以通气的芦苇,最好……带着可以漂浮的木头,夜晚下水,湖水冷冽,这更安全一些。”    宫女颔首:“嗯。”    说罢,张静一转身,大喇喇的朝着勤政殿去。    方才耽误了一些时间,所以靠近勤政殿的时候,天启皇帝似乎很不悦!他似乎叫了一个宦官去,喝问道:“今日张卿怎么还没来当值?”    便听那宦官道:“这张静一平日里懒散惯了的。”    张静一:“……”    张静一匆忙入殿,天启皇帝见张静一来了,不禁大喜道:“真是说曹操曹操就到。”    张静一立即道:“陛下这话太诛心了,卑下不是曹操。”    此时,人们对于曹操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了,这张静一若是曹操,只怕一家老小都要绑到菜市口去。    天启皇帝哈哈一笑:“朕昨日不见你,心里总惦记着呢。不过眼下朕要先批阅奏疏,你且当值吧。”    张静一又行了个礼,便笔直地站着。    殿中安静下来,天启皇帝则是伏案,一丝不苟的样子。    过了一会儿,便见魏忠贤匆匆进来:“陛下,阁臣们到了。”    天启皇帝看了魏忠贤一眼,随即颔首:“叫进来。”    大明的阁臣,大抵是四位,其中又有首辅和次辅的区别。    而这些人,被世人称之为宰辅,将他们当做唐朝时期的宰相。    在这个时代,虽然他们没有宰相之名,却也有宰相之实!    至少这些人是百官之首,代替皇帝统治六部和各州府的官员,同时,还拥有决策中枢的权力。    天启皇帝一般不和百官接触,可要治理天下,这几个内阁大臣,隔三差五的却还要召见的。    因此,听闻阁臣们觐见,所以天启皇帝正襟危坐起来,表示了对阁臣们的敬重。    片刻之后,便有四人鱼贯而入。    率先进来的,乃是内阁首辅大学士黄立极,黄立极和魏忠贤是同乡,能成为首辅,自然是拜魏忠贤所赐。    其次便是施凤来,施凤来这人没什么节操,历史上各地纷纷为魏忠贤立生祠,据说就是施凤来的主意。    再之后进来的,便是张瑞图,张瑞图虽然不是第一个倡议建生祠的,不过他也不遑多让,但凡各地谁要给魏忠贤建碑立像,他便凑上去,给人题词。    倒是最后一人,叫李国,他低着头,从容的样子,李国是个很奇怪的人,他并不阿附魏忠贤,许多次魏忠贤向他表示善意,他也躲躲闪闪!这在当下的内阁而言,这简直就是一股清流了!    当然,他能入阁,某种程度魏忠贤也功不可没,因为李国也是魏忠贤的同乡。所以虽然李国对魏忠贤的态度并不好,可这位九千岁,似乎一向优待自己的同乡。    这四个内阁大学士,某种程度而言,在天启朝并没有多少存在感,毕竟……眼下最炙手可热的人,乃是魏忠贤。    可张静一却明白,能进入内阁的,就没一个人是省油的灯。    却见四人向天启皇帝行了礼,天启皇帝颔首,随即劈头盖脸的就问:“李文达之事,诸卿知情吗?”    一下子,四个内阁大臣骤然间,就好像成了木桩子,比张静一这个禁卫还要专业。    可在天启皇帝的逼问之下,那首辅大学士黄立极只好苦笑道:“陛下,臣也是事后才知。”    天启皇帝于是面带怒气:“这是卖直沽名,卿等都是朕的腹心之臣,朕来问问你们,该如何处置这李文达?”    四人面面相觑,无法回答。    哪怕这四人之中,有三人和魏忠贤关系不清不楚,可让他们提议来处置一个上书骂皇帝的大臣,他们却是万万不肯的。    毕竟,这事关了自己的名声,一旦传出去,这天下还不要将自己骂死?    倒是这个时候,李国上前,气定神闲地道:“臣听闻陛下下了一道中旨给李文达?”    所谓中旨,就是皇帝直接将自己的旨意送出去,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