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38章 清理门户(第1/2页)  大秦:称帝五百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张仓和孟论离开甘泉宫,就在山下的庭院休息。

    张仓之前也学过儒学,他懂得太上皇为什么会以儒学为基础,要建立儒教,再去抗衡西方的教廷了。

    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其中,儒家思想中的;中庸就是强调;善对于;中庸;的概念,;‘中’是适合,‘庸’是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

    而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就可以长久,就是‘善’。作为传统文化,中庸精神就是适度把握,按照适中方式做事,并力求保持在一个合情合理的范围之内。;中庸核心是礼乐文化。而且儒家思想之中庸精神是儒家思想的精华,华夏文化就是以中庸精神为核心的礼乐文化。

    而且历史上在汉武帝之前,秦朝、汉朝都是以法家思想为政权的统治思想。

    始皇焚书坑儒后加之汉字尚处于雏形,不具备准确表达的功能,正统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

    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

    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此时,孔子已死百余年。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行成了新儒家思想。

    因此在汉代的儒家思想普及过程中,很多社会问题的到解决。儒家思想倾向于施用仁政管理国家,政治家们以此为根据,限制土地过分集中,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提出了包括;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三纲五常,等政策。

    到了西汉武帝在位时期封建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也利于社会的稳定,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家之所以能独领风骚,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有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改变面目。先秦儒家没有为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甚至还遭到了秦始皇毁灭性的打击,这是由先秦儒家初创时自身的理论缺陷导致的。先秦儒学的内容体系充满着浓重的、温柔淳朴的伦理亲情色彩,显得;迂远而阔于事情。例如,孔子的;仁学,目的在于通过;正名恢复;周礼所代表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所以孔子的思想不会为新兴地主势力所青睐。

    而孟子的;仁政说,虽已转到新兴地主势力的立场上,但其;仁政说是建立在;民为贵、;君为轻的基础上的,过分突出了小农利益,因而也不会得到统治者的赞赏。历史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封建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儒学随之有了恢复生机的条件。

    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破坏,应该实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