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章 何为可为(十七)(第1/3页)  大西厢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姐儿在房中绣香袋,绣出了西厢各色人儿来,这一边绣得是崔小姐啊,那一边绣的是张秀才啊。

    崔老板才下了台,正卸着脸上油墨,闲不住嘴哼唱起了《大西厢》的唱段儿。

    外头可不是唱的这一出;今儿是人郑国公府老太太过寿的日子,点了一出秦腔折子戏《八仙拜寿》。

    这家伙事儿一停,台下衣食父母们捧了场自然也会赏点银;一场下来就数咱们崔老板的赏银最多。

    想想小童初把郑国公府的帖送来时,崔十安心绪未平致无心登台,小童还笑话着:都听七十大寿,八十大寿,没见过七十八大寿的。

    如今一落幕,数完了赏银,小童这心里可美得不行了;前日笑话人家不是整寿也大办的话,可是半点不记得了。

    小童正要收拾崔十安才换下来的行头,笑道:;角儿,今儿可是老太太过寿,咱唱这莺莺张生的不好吧~

    本就是一句玩笑话罢了,其实大伙儿都不晓得,那么多出戏,怎么崔十安就偏爱《大西厢》了?成日挂在嘴边儿,有事儿没事儿哼两句。

    ;我又没在台上唱。崔十安自顾自擦拭着油墨,对着铜镜仔细避开了眼瞳,嘴里哼哼唧唧地,仔细听还有鼓点儿声响呢。

    (豆豆起豆起豆呛~)

    小童不做多语,摇了摇头干自己的活儿去了。

    那日领罚,于祖师爷画像前跪了一整夜,走出屋门时小童就来报:班主应下了郑国公府的戏,大办三日。

    头一日唱给往来贺寿的宾客,郑国公府不比常人,宾客众多且皆是名门自然不敢轻待;第二日是老太太寿诞,行礼问安拜寿送礼的自然少不得,别人不说且算自家子孙就多了去了。

    这最后一日,本是来哄老太太欢心的,多办一日无宾客在,子孙绕膝亲眷在旁自不必拘礼,天伦之乐更胜寿礼千万。

    班主说:什么时候想明白了,什么时候出来。

    十安跪了整整一夜,守烛立膝没有半点瞌睡躲懒,直到近午才扶着门框一步一步走出来;恢复如初,哼唱小曲登台唱戏。

    其实他未曾有过不明,正是因为太明白才能狠得下心来成陌路;只不过转身容易,违心难。

    欺得过旁人,骗不过自己;都是戏罢了。

    戏幕一落,几人收拾收拾东西回客院了,累了半日眼看这日落黄昏也该好好歇着;郑国公府的厨娘们送来了饭食,大伙儿聚一块说说笑笑吃着饭。

    屋檐不知何处鸟巢隐蔽,听着顶上雀鸟唧唧,像是归途。

    院外石子路脚步杂乱,婢女玩闹声入耳。

    这人间烟火丰盛,俗世凡人欢歌;唯独他一人心不在焉,融不进这烟火,唱不得那欢歌,连只雀鸟都不如。

    十安换了干净衣裳,走出客院,避开了小厮曾嘱咐的内宅后院女眷之所不敢进;往后花园处去了。

    其实这个时辰也看不到什么好景色了,黄昏后的时辰走两步天儿就要黑了,只是心头酸楚又不能示于人前,与其强颜欢笑累得自己,索性避开众人省得受人闲话:没个好脸。

    这郑国公府确实是大,听说是祖上立功,先帝亲自赏的府邸,虽然风雨多年但旧色不见。

    走着走着竟还迷了路,看这样子也不像后花园,天色已晚都没见个烛火明灯什么的,一看就不是人来人往的地方。

    崔十安有些慌了,这要是走不出去也就算了,晚些时候师父找他要是没见到人,可不得再挨一顿踢了。

    正是着急忙慌的时候,隐约听着前面人影处有说话声儿,这可太不容易了;崔十安眼神儿不好,眯了眯眼往前小步走去,可与那两人碰个面儿。

    说话声儿越发清晰,没等十安开口,眼前阴影处正往这走来的两人中,女子先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