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胜败乃兵家常事”,尉迟佑耆常听人说这句话,古以来沙场征战,哪里有人能一直不败,所以偶尔吃上一场败仗,对于武将来说是很正常的事。
这句话说得轻松,但只有当自己经历过后,才知道寥寥数语是多么的沉重。
尉迟佑耆之前接连吃了几场大败仗,败得都很惨,他觉得这是莫大的耻辱,自己的脊梁骨仿佛被打断了,在众人面前直不起腰,对自己的能力也产生了怀疑。
第一次大败,是兵临建康城下,即将灭亡陈国,结果官军为陈军击败,损兵折将,虽然那时尉迟佑耆坐镇江北广陵,不承担直接责任,但攻不下建康,让他颜面无光。
第二次大败,是被陈军偷袭广陵得手,淮南局面为之一变,尉迟佑耆仓皇而逃,觉得没脸见人。
第三次大败,是和宇文温决战时败北,输得倾家荡产,淮北随后也丢了。
短短一年时间,接连三次大败,尉迟佑耆的信心跌至谷底,若不是兄长尉迟惇鼎力支持,他真想从此再也不带兵打仗了。
兄长说了,知耻近乎勇,既然连战连败,那就连败连战,只要人没死,还有一口气,那就站起来继续打仗。
兄长的话,让尉迟佑耆鼓起勇气面对现实,而兄长阵亡,时局危难,他身为尉迟家的男儿,绝不能畏手畏脚,必须站出来扛起责任。
所以,当母亲要先发制人、派使者强夺尉迟顺兵权时,尉迟佑耆觉得不合适,自己抗命不遵的同时,写信劝母亲放心,然后立刻赶赴许昌,自己独自一人入营去见异母兄尉迟顺。
对于尉迟佑耆来说,嫂子和侄子在邺城被人绑架,下落不明,肯定不是尉迟顺投奔宇文氏的前兆,而是其女婿宇文温想以此逼岳父走投无路,然后被迫投降。
他不认为尉迟顺会弃家族于不顾,所以自己必须当机立断,于是兄弟俩好好长谈一番,随后定下计策,要来个将计就计。
宇文温既然算计尉迟顺,那么他们便设下一个圈套,引对方来攻。
他们知道宇文温多疑,不会轻易上当,但正是因为此人多疑,反倒能加以利用,误导对方的判断,一番计议后,尉迟佑耆和尉迟顺首先演了一出戏。
然后尉迟顺“仓皇出逃”,逃至扶沟城,派人“突围”向宇文温求救,使得对方出兵。
那么,宇文温得知消息后,会毫无防备去扶沟救岳父尉迟顺么?
不会,但对方肯定不会置之不理。
此时,对于宇文温来说,发不发兵去扶沟,是个左右为难的问题。
那么,直取许昌和扶沟之间的鄢陵,对于宇文温来说就是两全其美的办法,既解了可能存在的扶沟之围,也能以鄢陵威胁许昌,为最终决战获胜奠定基础。
这就是尉迟佑耆和尉迟顺琢磨出来的看法,宇文温应该也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所以,尉迟佑耆以兄长所在的扶沟为假饵,以鄢陵为真饵,诱使对方全力出击。
现在,对方果然来了!
精心布置的陷阱终于等来了猎物,尉迟佑耆激动不已,看着似乎开始泛白的东方夜空,暗暗下了决心:宇文温!我这次一定要把你打得落花流水!
正想着,忽然部将惊呼一声:“发信号了!”
尉迟佑耆闻言拿起千里镜望向鄢陵,只见城头挂起一串灯笼,这是他和守将事先约定的信号,代表着敌军即将攻城。
见着信号出现,尉迟佑耆只觉得心脏快速跳动起来,甚至能听到“扑通、扑通”的响声,他稳了稳心绪,低声下令:“快,让将士们起来,赶紧吃一些干粮垫垫肚子!”
“还有,马上发信号!”
传令兵领命,跑向树林外沿西北端的另一处土丘,在那里,有手持千里镜的士兵,通过架子上的筒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