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一章 体察民情(第1/2页)  逆水行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烈日当空,海风拂面,海岸边盐场一隅灶户村,西阳王宇文温正在巡视村落体察民情,权广州刺史杨济以及一众官员陪同,而村路两侧,满是手足无措的村民。

    这个村的村民都是灶户,无论男女老幼俱是肤色黝黑、鸠形鹄面,头发蓬松,若不是身上穿着崭新的布衣,脚上穿着新布鞋,真的会让人以为是叫花子。

    古往今来,每当地方大员出巡体察民情时,都会有人提前布置一番以便粉饰太平,尤其那些穷得全家只有一套像样衣物的贫苦人家,都会向其突击发放衣物,然后组织百姓到路边夹道欢迎上官巡视。

    还会提前安排几户人家,由官府出资修葺房屋,把内外打扫干净,空空的米缸全都装满米,穿上半新旧的衣物,换上做旧的家具、炊具甚至窗户纸,提前教会这几家人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或者有人问什么问题该如何回答。

    然后规划好路线,当上官刚好走到这几户人家附近,便“临时起意”进家看看,然后看着一家老小丰衣足食,只觉得自己治下果然太平,欣慰之余也会对下面的官吏大加赞赏。

    更有甚者,为防止“刁民”临场发挥不好导致穿帮,直接把这几户人家转走,换上能说会道的男女老少入住,扮成一家人,迎接父母官的光临。

    上官满怀期待的来,高高兴兴的走,然后临时布置的东西随即清空,贫困户还是那个贫困户,还是一家人只有一套像样衣物。

    这种把戏在中原大地上演了数千年,即便是新世纪也常有这种事情发生,宇文温对此深恶痛绝,所以进村之后就像一只狐狸,看哪里都觉得有问题。

    他在黄州当了将近八年的父母官,时不时要体察民情,那可真是实实在在“走基层”,田间地角、街头巷尾,下农田上渔船,对于胥吏们祖传的欺上瞒下花招他是门清。

    转进一处院落,宇文温没有急着进房,而是在院子里转了一圈,猛地一脚踢在墙上,看看结不结实。

    进了厨房,不是去看米缸,而是挽起袖子伸手到灶膛里摸了摸,确定这个炉灶长期生火,然后又拿起煮饭的饭甑,用手指去搓甑底的灰垢,看看是新换还是用了许久。

    抬头看看屋发不出工钱,但他们有钱放贷,反正当月该给的工钱,慢上十天半月总会发,所以先借钱缓一缓也没什么错吧?

    错,因为工钱慢慢的拖,越拖越久,工钱拖欠半年不发都已是常事,而高利贷的利滚利让所有借钱的灶户都还不起,即便后来发了工钱,还利息都不够哪里有钱买粮食?

    其实就是黑心官吏把该发的工钱当做高利贷本金借给灶户,用这种办法逼灶户们欠债,然后继续借高利贷还利钱。

    就这么利滚利,灶户们欠下的利钱连孙子的孙子都还不完,从此成了某些官吏以及周边村落放贷大户的奴隶。

    他们的孙辈从刚出生起就欠了一屁股债,永远也不可能还清,没有希望只有绝望,直到新官府派人来为他们做主。

    算账嘛,谁都会算,权广州刺史杨济查清盐场的真实账目后,按九出十三归的规矩,和那些拖欠工钱放贷的官员算了笔账,算这些被拖欠的工钱连本带利该还多少,然后这些人就跪了。

    抓的抓杀的杀,剩下那些周边村落放高利贷的大户战战兢兢,杨济召集大家开会,又算了一笔账。

    许多灶户历年来还的钱,其实早就把本金包括正常的利钱还清,杨济拿着账目问各位大户,那些几辈子都不可能还清的利钱,是不是要灶户们用人命来还。

    哪有人敢接这种话茬,所以由官府做主,将灶户的债务全清,债契当场烧毁,从此不许再提,作为补偿,盐场发放适量海盐给大户们“止损”。

    看着火堆中化为灰烬的债契,许多灶户痛哭流涕,纷纷向杨济下跪磕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