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两百五十二章:技术推广(第1/2页)  大宋好官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好在张正书的“事业”已经走上了正轨,也不用张正书去操心了。

    大棚蔬菜已经建起来,香水也开始扩产,张正书坐镇京华报社,核心三个产业已经形成了互补。但最让张正书牵挂的是技校,那才是张正书真正想要搞好的事业。想要办工厂,没有合格的工人哪里行啊!

    再说了,张正书未来想要做的事情,都是具备很高技术含量的。简单来说,大宋的高端人才几乎一个都没。就算有一个沈括,也已经逝世了。还有一个跟沈括齐名的苏颂,那可是朝中大臣,也不可能跟张正书鼓搞这些东西。

    从目前来看,大宋的物理还算有点基础,但还处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化学嘛,几乎是零基础,别以为道士炼个丹,弄个置换反应就是存在化学基础了,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啊!数学虽然有点成就,但这只是文人闲暇时的消遣,登不了大雅之堂。

    可以说,大宋除了尊文以外,科学基础几乎是零蛋。

    而张正书在技校收下的小孩子,他就不打算用宋朝的教育制度来教,而是照搬了后世的教育制度——填鸭式教育。还真别说,给张正书发现了几个还算不错的苗子。那些道士也很纳闷,怎么这些小孩子那么快就会认字读书了?但张正书把拼音法教给他们后,他们震惊了。

    要知道,宋朝这时候读书,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想供养得起一个读书人,一个月起码要花一贯钱。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了,非普通人能承担得起的。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汉字的博大精深,不仅难懂难精,甚至连入门都难。就拿宋朝官方字典、来说吧,从东汉末年起,当时受到梵文拼音字理的启示,于是反切法横空出世,用来注字音。这也是、一类字典的用法,简单来说,就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比如一个“东”字,用反切法就是“德红切”,要这样念:“德红德红红德东”;再比如“谋”字,“莫侯切”,“莫侯莫侯侯莫谋”……这个办法的好处是,总算是给汉字注音了;然而用起来,非常难用,因为不识字的人根本对着这个字典学不来。

    但是,拼音就不一样了。只要认全这些个拼音,只要用拼音注音的,都能读出来。当然,这也是有前提的,因为北宋这时候的官话,和后世的河南话很像,也就和普通话差不多,这也是拼音能存在的根基。要是像隋唐那样,官话是洛阳话,那张正书就真的抓瞎了。

    二十三个声母,二十四个韵母,再加上十六个整体认读音节,没错,这就是完整的拼音法。

    凭借着这个拼音法,张正书编撰的教材,那些孩童几乎不用教,都能认得了不少字了。唯一让张正书郁闷的是,好老师非常难找,特别是懂得算术的老师。好在,这个问题也不算太难。因为郑月娥已经学会了阿拉伯数字,再加上张正书编撰的数学课本也不算难,她来教数学也是不错的。

    张正书早就察觉到了这个可怜的女孩对自己的情意,可惜他无福消受,只能用调离这个办法,让郑月娥悄悄收敛了心思。派人护送郑月娥等学会了阿拉伯数字的僮仆到技校去教书之后,张正书才总算没有那么牵肠挂肚了。

    要知道,技校可是张正书最大的寄望,这里将会使得大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可惜,这时候还没人知道。

    不过,技校的名声在汴州已经传开了。

    特别是张正书传授的隔一茬种大豆的法子,已经风靡了汴州,甚至已经传到了隔壁州府。可以预见的是,只要给一定时间,传遍整个长江以北都不是问题。更难得的是,大豆附加的产业,也开始兴盛起来。且不说豆腐,大豆酿做的酱油,也是一笔很不错的收入。再不济,拿来发豆芽也是可以的。

    张正书这段时间也没闲着,他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