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七四章 经筵议事(第二更)(第2/3页)  寒门状元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讨,那自己就可以蒙混过关了。

    可弘治皇帝朱佑樘显然没这么容易死心,他将奏本重新拿起,让司礼太监交给谢迁:“谢少保,你将此奏本宣读。”

    “遵旨。”谢迁接过沈溪所上奏本,站起身来,回头面向在场的武官员……既不是以讲官的身份宣读,他也就不需要回到讲案旁,只需如同宣读圣旨一样,将手中的奏本照本宣科读出来便可。

    好在谢迁没将沈溪的名字读出,只是将沈溪所奏,关于建新政的一些旧制提了出来。

    沈溪在奏本最后,恳请弘治皇帝示下,到底是否要将这些新政列于《大明会典》上,其实是在问弘治皇帝,到底要不要正视建年号存在过的史实。

    当然,沈溪不会傻到提出要天子为建帝上庙号,肯定这个皇帝存在过,因为他知道自永乐之后,终止于崇祯皇帝,大明朝的正统从来没肯定过朱允的帝位,就连万历拨乱反正恢复建年号,也是建立在要修史的基础上。

    明惠帝的庙号,直到南明时期才有,后由清朝统治者所肯定。

    等谢迁将奏本宣读完毕,在场大臣,脸色都不太好看,人群中有稍许议论之声。

    连一向脾气很好的朱希周,也在小声嘀咕:“谁如此不识相,进呈这般奏本?莫不是我翰林院中人?”

    王瓒拉了他一把,朱希周这才没有继续说下去。

    这问题其实是肯定的,上奏本的明显是修《大明会典》之人,而这项任务一向都是翰林院负责。

    但朱希周的抱怨并不是针对同僚,而是针对“上官”,在朱希周以及翰林院这些官员看来,这种涉及皇嗣正统的奏本,不是一般官员敢提出来,谢迁有意没宣读是谁上呈,很显然是有意“包庇”此人。免得他招致舆论攻击。

    而这份奏本中用词和呈句的老辣,远非一般翰林能及,整篇都在说建旧事。却没参杂一丝一毫主观看法,更无任何建议。所提所请听起来都合情合理,其实却是在为弘治皇帝出难题。

    若是平时,这种给皇帝出难题的奏本,根本就是自找麻烦,要么为皇帝下旨训斥,要么留中不发。

    但今天弘治皇帝既然从一开始就选择将这个问题拿到经筵上来探讨,自然希望这奏本中的问题越深刻越好,只有如此才有让群臣议论的价值。

    从这一点上来说。这个写奏本的人深谙为臣之道,知道什么时候奏何等奏本。

    翰林院中人,以及在场大臣都在猜测这奏本是由谁所呈奏,见刘健、李东阳等人正襟危坐,料想能写出这份奏本的人不超过六人,那就是:刘健、李东阳、谢迁、王鏊、吴宽、徐琼。

    前三人自不用说,都是内阁大学士,与弘治皇帝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向来是“同气连枝”。

    王鏊是翰林学士,如今掌翰林院事。在《大明会典》副总裁官程敏政下狱、谢迁无暇兼顾修书时,《大明会典》修稿的最后审核将在他这里完成,以其学问和为官经验。这奏本倒是很像他的风格。

    第五人吴宽是詹事府詹事,去年刚丁忧归来,入东阁教太子读书,如今又掌诰敕,是未来七卿的不二人选。

    本来以徐琼如今尴尬的身份,别人或许不会想到他,但他既作为弘治皇帝的“连襟”,弘治皇帝一向有什么大礼和大统问题都会主动找他商谈,若弘治皇帝真的有意要找人上奏。也有可能会择人代拟,再由礼部尚书进呈。算是合情合理。

    此时不会有人想到,这份老辣到滴水不漏的奏本。居然出自朝中名不见经传的翰林院史官修撰沈溪之手。

    人群中的聒噪声很快平息,整个大殿内恢复了安静。

    朱祐樘道:“朕继位以来,所修之典籍,不过《宪宗实录》与《会典》两部,朕常思己过,要以史为鉴,令百姓安康富足……《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