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二六章 想法(第1/3页)  我的大明新帝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朱瞻基对于谦的记忆深刻,主要就是因为他的这首《石灰吟》。相比之下,他反倒对他的事迹不甚了解。

    只记得朱祁镇当初土木堡之变,自己也成为了俘虏。也先用朱祁镇逼大明投降,但是于谦坚决反对,并且说出了“社稷为重,君为轻。”这样的话。

    他积极组织军队抵抗,并且将朱祁钰扶持上位,成为明代宗。

    如果当初朱祁镇被杀,这就是一个力挽狂澜的保国之臣。但是也先实际上并没有实力跟大明硬斗的实力,见占不了便宜,索性放了朱祁镇。

    这也埋下了于谦的悲惨命运之果。

    朱祁镇虽然导致了土木堡之变,但是他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窝囊废,只是太过于信任王振,导致了权力失衡。

    在他回到京城,并被幽禁之后,他虽然算不上卧薪尝胆,但是也终于被他等到了机会,发动夺门之变,夺回了王位。

    他夺回了王位,当初不理他性命,并且一力扶持朱祁钰上位的于谦,当然也要成为牺牲品。

    一代名臣,在所有人都知道他是被冤枉的情况下被杀。

    十份考卷摆在朱瞻基的面前,朱瞻基也一一仔细阅读。

    虽然他不喜欢用古文,但是不代表他这十几年来对古文依旧一窍不通。

    从六岁开始,他就接受最精英的教育,教授他的老师都是大明著名的大儒,而且还是单独授课。

    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使他一开始对古文一窍不通,后面也被培养出来了。

    只是习惯了白话,他也不喜欢用古文的模棱两可来表达。

    哪怕他自己写不好古文的文章,但是鉴赏能力还是有的,分析能力还是有的。

    十分考卷中,要说最合他心意的还是解祯期的文章。

    解祯期的文采毋庸置疑,而且他还很了解朱瞻基的喜好。所以写出来的三篇策论,每一篇不仅文采斐然,而且紧贴实际,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而原本被划圆圈最多的曾鹤龄,相比之下缺少对时局的详细了解,虽然文章花团锦簇,却言之无物。

    而于谦又是一个极端,他的文章朴实,没有多少华丽辞藻,但是每一篇策论都能切中要点。

    他可不像解祯期一样跟在自己身边好几年,了解自己的性格,能够迎合自己的喜好。

    因为文采略逊,他的考卷之辈排为了第十。但是在朱瞻基看来,他言之有物,应该排为前三。

    纯以文章来看,第一名应该是解祯期,第二名是于谦,第三名开州刘矩。

    刘矩此人在会试的时候就排名第三,他的文章温醇典雅,首辅,按例,侄儿既可入翰林,但是请辞翰林也理所应当。侄儿有心去海外历练几年,想跟叔父讨个主意。”

    解缙轻叹了一口气说道:“你我是叔侄,又不是父子,倒也不用避讳。不过,殿下既然对你如此评价,想要改正,换个环境历练一番,倒也是应有之理。”

    解祯期问道:“那叔父认为殿下评价可否公正?”

    解缙沉吟了起来,一时之间布置该如何作答。欧阳婉连忙说道:“大郎,自古以来人无完人,在娘心里,你就是最好的。”

    解祯期苦笑了一下,望了一眼自己的父亲才又说道:“母亲,孩儿其实也知道,自幼受你与父亲,还有叔父影响颇深。你常说,父亲和叔父性格耿直,不是做官之才,孩儿一直想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却也始终无能为力。

    这次孩儿考上状元,对他人来说是幸进,对孩儿来说,却是新的开始。孩儿想要换一个不能依靠他人的环境磨砺自己,还望母亲能许可。”

    解纶看着自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