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十八章 目标(第2/3页)  我的大明新帝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能极大的加快官员的工作效率,刑部将会全力支持殿下的改革之想。

    还有工部,他们一直是朱瞻基最亲信的部门,因为朱瞻基的扶持,他们的名分虽然依旧在六部之末,但是他们的规模已经是六部之首。

    如今的朝廷,除了军队和內监,工部已经是第三大部门。

    他们对官员专业化是最支持的,因为一个不懂技术的官员如果到了工部,恐怕没有一点贡献,只会拖累本职工作。

    大理寺,都察院,通政司等部门的主官,也都在邸报上面进行了发言,虽然对教育改革有些疑虑,但是他们都是大力支持官员专业化的。

    像吴中这个建筑专家被任命为刑部尚书,十个月的时间,连一个死刑都没有判。说好听点是心善,说难听点是糊涂。

    把一个外行人放在一个不合适的位置,对朝廷的影响,比一个贪官还要严重。

    任何人都能看出官员专业化的好处,但是以前为什么没有人做?一个是成本问题,还有一个就是百官学的都只有儒学。

    学的都是一样的知识,然后当官就是根据以前的经验来照章办事,所以根本不在乎这个官员懂不懂。

    因为真正的事情都不是官员在做

    ,而是小吏在做。

    大明的官员没有专业化,但是小吏都是父子相传,专业的不能再专业了。

    朱瞻基想要官员专业化,就必须进行教育改革。而教育是百年大计,即便从现在开始,二十年内能普及,推广开这项政策,难度也很大。

    所以这一批官员都看的很清楚,这件事对他们的影响不会很大,因为到了那个时候,他们恐怕都已经告老还乡了。

    这也是没有官员直接反对的主要原因,要是直接触及他们的权益和利益,哪怕朱瞻基是监国太孙,也会又无数的官员来反对这项政策。

    就在朱瞻基的少年中国说在大明掀起一阵沸腾的时候,全国数十万学子都被这篇文章激发的豪情百丈。

    然后,整个大明很快就被各地的揭榜给吸引了注意力。

    从洪武年间到永乐年间,因为国泰民安,学子的数量增加了十倍有余。

    洪武元年,全国参加会试的学子只有两千人,这些人几乎每个人都被授官。

    到了永乐二年,参加会试的学子就超过了一万人,而且因为靖难之役的耽搁,那一年的会试人数达到了一万四千九百三十八人,差六十二人就达到了一万五千人。

    随后每年的会试人选屡屡上升,应天府的大明贡院,一共修建了两万个号房,供全国的学子考试。

    而且,大明的科考并不仅仅是一科,仔细分来,总计有五十一场分类考试。

    只不过,除了科考,其他学科的考试,考上的大部分只能为吏,不能为官。

    像太医院的医生,户部的会计,刑部的捕头,兵部的武状元,工部的工匠,他们都是通过这种考试晋升为吏的。

    也就是说,大明其实不缺少专业人才,只是将儒家的地位抬的太高,压制了其他学科的为官之路。

    明朝第一次会试,录取率几乎是百分之百。

    但是到了永乐年间,录取率就直接跌到了百分之十左右。如今每一届的会试,总人数大约一万六七,选出的三甲进士人数都在一千三百人左右。

    而且,这还是经过了县试,府试,乡试之后淘汰出来的学子。

    按照乡试的录取率大约在百分之五左右,可以算的出来,大明的秀才人数已经达到了三十万人,举人的总人数也超过了两万人。

    八月下旬的揭榜,有人欢喜有人愁。而大多数中举,并且决定参加会试的举人们,一个个就开始收拾行囊,准备到京城备考了。

    明年春天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