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七十六章 撬动(第3/3页)  崇祯八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官,府县官员的调任也在朱由检的计划当中,将来凤翔府和苏州府知府对调之类的事会时有发生。上次吏部的有关条例,就是为了防止违抗朝廷指令才诞生的。

    既然江南是东林党的大本营,那就从根本上瓦解它好了。

    腾笼换鸟大概就这意思吧?这个词有点熟悉。

    长安镇位于杭州府东北方向,是海宁县下辖的一个繁华的大镇,距离杭州六十余里。

    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江南小镇上现有一万余户居民,其中织户占到一半以上镇上的丝市街有着数十间店铺,专门用来收购和出售本镇织户所产的丝绸,当地出产的长纱小布c绸缎远近驰名,非常抢手。

    黄滨是土生土长的的本地人,二十岁出头的他家中有一妻二子,父母也都健在。黄滨自懂事起岁起就跟着父母养蚕缫丝,十四岁进入镇上的工坊学起了织绸的技艺。两年后,心灵手巧的黄滨手艺日见成熟,便动了自己开工坊的念头。在他的反复劝说下,家中用多年积攒的银钱置办了一张织机,黄滨辞掉工坊的差事回家自己织起了丝绸。

    黄滨家有五亩桑田,家中养着十余筐蚕宝宝,生丝的来源不用发愁加上他在织绸上的天赋,织出来的绸缎光滑润泽,一拿到市场上便成了抢手货。几家常年经销丝绸的商人争相n他家的绸缎,有一家比较大的商户直接预付了定金给他,将他的产出全部包下。

    十岁时黄滨用织绸赚来的银钱迎娶了现在的妻子,并用余钱又购置了一台织机,他和原本在闺中便会用织机的妻子一人一台,从上午辰时一直干到晚上酉时,除了中间吃饭解手,几乎一整天泡在织机上。

    虽然整日手提脚踏十分疲劳,但每当看到绸缎换回的银钱时,所有的疲惫感一扫而空。

    随着原始资本的积累,加上妻子接连怀孕生子,黄滨陆续添置了几台机子,从镇上雇请了数名工人帮他劳作。他自己则是身兼数职,既帮着父母养蚕缫丝,又能在工人家中有事无法前来上工时顶替上机,还要在织机出现故障时自己检修,更要在家中生丝不够时提前采购备料,整日都是忙个不停,小日子却是越过越红火,一家老小都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在满足于五张织机每年带给他数十辆银子收入的同时,黄滨心里隐隐约约也有一种野望要是能买下一块地,建起一座规模更大的工坊,置办几十台织机,雇请上百个工人帮他织绸,那样下来,一年得赚多少银子?

    可惜,这个念头也就在心里想想。买地盖屋,购买织机,囤积生丝,还要给工人每日结算工钱,管两顿饭,那得需要多少银子?没个几千两根本办不到。

    “阿滨!有客人来找你!”

    爹爹的一声呼喊,打断了黄滨的思绪。

    客人?应该是采购绸缎的商人吧?我家的绸缎已经给张员外全包了啊,爹爹又不是不知道,辞了就行啊。

    黄滨放下手中的一把生丝,转身向屋外走去。

    快眼看书小说阅读_www.bookcu.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