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84章 玩个游戏(第2/3页)  烽火之烈焰兵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垒积成一座小山的意思,因此,说白了,也就是“千刀万剐”。

    根据专家考证,凌迟的明者是残暴的北齐开国皇帝高洋。据说这家伙就曾经把人绑在一棵柱子上,然后一刀一刀地割肉,直至死亡。而大诗人游在《渭南文集凌迟》中都认为,由于五代动乱,常法不足以惩奸,于是特置“凌迟”一条。

    这说明,凌迟是从五代开始正式进入法律成为一种刑法的。从五代起,历代封建王朝都延续了这一酷刑,直到清末光绪三十一年(公元一年),西学东渐,就连西方列强都觉得凌迟过于残忍,清政府才决定修订《大清律》,废除凌迟酷刑。至此,这一在中国封建史上存在了一一一多年的刑法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那么,凌迟到底是怎样执行的呢

    在明朝的历史文献中,曾经详细记录了一例凌迟的执行情况,当可以为历史存照,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历史曾经的“野蛮”和“血腥”,并感叹历史的“进步”与现代文明的“温情”。

    明律明确规定,犯有谋反,谋杀祖父母c父母,杀家口人以上以及“采生折割”者均要被处于凌迟。所谓“采生折割”,用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贩卖活人的人体器官。原来,早在明代,用活人的人体器官来做药(现在是用于移植和实验)并以此牟利的犯罪活动就已经存在。

    话说明武宗朱厚照有一个从小就陪伴左右的小太监叫刘瑾。朱厚照做了皇帝以后,刘瑾自然成为权倾朝野的人物。其实,这也不能全赖刘瑾,明朝本来就有重用宦官的传统。刘瑾的权力之大,人称“千岁”,并不亚于后来的魏宗贤。而阉党之争历来都是明朝政治斗争的一条主线。大臣杨一清巧妙利用太监之间的矛盾,让另一个大太监张永弹劾刘瑾十七条罪状。

    武宗皇帝大怒,亲自带人查抄刘瑾的家。果然,搜出了玉玺c铠甲c弓弩等违禁物品,而且,还现刘瑾随身带的折扇里面,竟然暗藏着两把锋利的匕,这是武宗万万没有想到的,自己竟然时时处处处于“刀光剑影”的危险之中!当然,刘府的财宝也多得惊人,共查出黄金万锭又万两,元宝一一万锭又万两,宝石两斗。

    刘瑾不仅贪婪而且图谋不轨,实在是罪大恶极,皇帝下令,凌迟处死。而当时参与执行的官僚刑部河南主事张文麟完整地记录下了刘瑾的凌迟过程。

    一般来说,罪行越大,凌迟的刀数越多。根据刘瑾的罪行,他被判凌迟刀,而且,要分三天割完。也就是说,凌迟是个技术活,既要确保割足刀数而且要尽量使犯人不死,能感知疼痛,这是非常有难度的。

    根据张文麟的记录,凌迟的刑具并不只是利刃,还有一个铁钩,把要割的部位的肉钩起来再割,犯人的痛苦由此增加百倍。第一天,要割刘瑾刀。随着行刑官一声令下,刽子手先从刘瑾的胸膛上动手,割了一刀。然后对着刘瑾大声吆喝,怕他昏死过去,侩子手也借机休息一下,等刘瑾苏醒过来,再割一刀,如此反复。

    由于刘瑾身份特殊,他的凌迟没有公开当众执行,而是在牢狱中秘密进行。但即使如此,刘瑾也由于疼痛c迷幻而大喊大叫,把皇帝c朝臣和后宫许多不光彩的机密丑事都抖落了出来,弄得在场的官员都觉得“尴尬”和“惶恐”,是听也不是,不听也不是,只能说他是“胡言乱语”。

    第一天割完刀,已然是黄昏时分,刘瑾被押回牢里,居然胃口很好,喝了两大碗粥,人的求生,真的让人感叹!第二天,依旧是一刀一歇,而且,在刘瑾嘴里塞了个大核桃,不准他再胡言乱语。谁知割了数十刀,刘瑾终于熬不住,气绝身亡。但是,按照刑律,就是犯人死了也不能放过,因此,刘瑾依然被割足了刀。割满刀数后,依次割去,剖心挖肝,削去级,把割下来的肉捣烂,把骨头捣碎才算完事。我想这样做的目的大概就是让死者永世不得生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