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887.汤铺(第1/3页)  我的城市生活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学习一个链接。

    浠水西河畔老书记肖金花,扎根农村50载,真情奉献半世纪!

    原创2017-12-22浠水党建云浠水党建云

    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瘦削的身影,见到我们,她一一微笑点头问好。忍受着病痛的折磨,肖老依然思维清醒,说话流利。看着她斜躺在病床上,双眼熠熠有神,表情安静平和,我们仿佛能够看到当年的党员先锋身影,多少年过去,她仍然将一位共产党员的风范发挥得淋漓尽致。

    1939年6月,肖金花出生在浠水县巴河镇汤铺村荷叶湾。1959年参加工作,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年仅22岁的她就当上了巴河镇和平小学的校长。1962年7月,为了响应党的号召,她作为学校领导,毅然放弃了她喜爱的文教工作,主动带头下放到巴河福利院工作。三年后,她回到西洋河村(现巴河镇西河街村、长春、周岗村),当选了大队副书记,从副书记到书记,这一干,就是半辈子。

    ·壹·

    党性不移,坚如磐石

    回望她这一生,她说就像西河街村那条港里的河水,起起落落。从她清晰的表述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窥见到,坚定的意志在漫长的岁月里扎根生长,更像是矗立在村里的那块大石头。几十年里,当年的西河街村,比较混乱。肖老说,当年她做的全是男同志做的事情,像收税、计生等工作,男同志都吃不消,但她从不叫一声苦。她明白,身为一名女同志,自己要比其他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村里的工作从来都是她带头做,凡事冲在前面,难事她带头干。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一天深夜,肖金花忙完手头的工作,正准备回家休息。看着滂沱大雨,肖金花心里很是不安。她想到村里那条常年泛滥的港渠。此刻这么大的暴雨,会不会又倒灌了?果不其然,赶到港口的时候,漫天的雨滴泻入浑浊的河水里,冲击着闸门,情况十分危急。顾不上全身湿透,肖金花一路跌跌撞撞,先是把村干部全部叫起来,再去地势低的人家,一家一户的敲门呼喊提醒。她带着十余名村干部群众第一时间赶到港口,毫不犹豫踩着过膝的积水,扛着几十斤重的沙袋,冲在了最前面。经过一整夜的奋战,救险小分队及时堵住了港渠决口。回家仅仅休息了不到半天,肖金花又一骨碌爬起来,喊上村干部和群众一起生产自救。肖金花带领村干部负责给港口清淤,防患于未然;群众疏通田间沟渠,排水降湿,防止田间积水,确保秋粮生产安全。没过几天,肖金花又响应号召,投入到抗洪救灾的队伍里,一次又一次地带头下河堵溃口。

    “书记得带头吃苦,肯吃苦,凡事都得冲在最前面。做一个村书记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坚持原则。以前村里有人用吃请的手段,想搞特殊化,我说我不干。村集体是大家的,不是个人的。”说完这番话,老人又看着我们,稍微停顿了一下说:“我这一辈子,没拿群众一针一线,不占公家一丝一毫,没有做过后悔的事情,也从来没做对不起人民的事。我一生忠于党!”

    ·贰·

    家风优良,一门三杰

    1962年,肖金花和袁继民结婚,夫妻之间相亲相爱,育有三个子女。曾经从事过文教工作,肖金花深知教育对孩子们的重要性。即使村务繁忙,肖金花依然不会落下对孩子们的教育。在学习上,肖金花盯紧不放松;在思想教育上,肖金花以身作则。廉洁从政,勤俭持家。“听党的话、听毛主席的话,爱民如己,认真工作”这是从小就萦绕在孩子们耳边的话语。在她的红色熏陶下,三个孩子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小我的父母对我们教育特别的严格,对自己工作也是十分的严格。”二儿子袁育民回忆,从记事时起,母亲几乎没有多少时间在家里,全身心都投入到工作当中。1976年唐山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