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千一百三十二章 平定扬州(163)(第2/3页)  大汉龙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错的,所以为了杜绝这样的问题,更为了杜绝两大势力因言官引起的相互攻击,甚至最后发展成后世明朝时的情形,他只是稍作了一点改变,就解决了这样的问题。

    首先不得挟私报复,任何一名言官绝不允许检举与自己有任何私怨的官吏,一旦被刑曹查实,这些是刑曹事后必须进行调查的,一旦查实,不管被检举者有没有过错,检举人都会被立即罢免官职,再不录用。

    其次被检举人当被检举时,刘澜是允许他进行辩解的,可是辩解只能是就事论事,也就是说他只能去解释被弹劾的这件事,而不允许其东扯西扯去攻击检举人的人品和私德等问题,这是与本次检举毫不相干的,更何况他检举你是他身为言官的职责,是与他的私德与人品没有任何关系的。

    而之后你不管如何辩解,是因罪被罢黜还是被关大佬甚至是被处以极刑,那都是罪有应得,而如果只是较轻的罪责被罚俸禄或者其他,事后你要去检举之前检举你的人,那是不被允许的,因为刘澜已经在第一条里说的很明白了,不许抱负。

    所以你的派系可以找另一人去检举他,有问题刘澜自然不会放过,没问题那就继续使用,所以刘澜这样做不敢保证能够保证言官都没有问题,但最少可以保证言官在互相的制衡下不会有真正欺世盗名之徒。

    而这更重要的一点是,可以让三方势力互相牵制下去,却又不会让他们爆发大规模的冲突,历史上的党争是真的恐怖,让刘澜心有余悸,而因言官出现的党争刘澜更是要极力的避免。

    刘澜对势力的态度很明确互相牵制与制衡是一方面,但更希望的还是他们能够分工明确,不要互相拆台,而要避免这些情况,那么类似言官直接的交锋就必须要避免,只有这样才不会爆发出真正大规模的问题。

    而一旦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那势必就变成不死不休的局面,你方收集对方的黑料检举,我方收集你方的黑料检举,最后谁也别好过,却把朝堂搞的乌烟瘴气,明代的那些言官不就是这个样子,甚至一些人干脆是为了博取直名,刻意去激怒天子,这类人到底是戴着面具还是刚正不阿,也只有后人才能知晓了但在刘澜看来,越是这种人,就越是在欺世盗名。

    就好像海瑞,对他的评价历代都褒贬不一,有的人拿私德女儿说事,但最少这些在嘉靖眼中都不算什么,因为他明白一点,那就是海瑞敢抬着棺材来,就已经做好了一心求死的准备,你杀他那就是正中下怀,不仅给了海瑞一个直名,更会让自己在青史上留下骂名。

    那么就海瑞来说,刘澜眼中他是好是坏呢,其实并不重要,就他所做的事情,肯定是好官,百姓都喜欢的好官,可在天子眼中,这种人就是欺世盗名之辈,因为他让天子很难做,甚至是在逼天子成为昏君。

    刘澜还记得后世最长听到的一句话,百姓人人都希望能够遇到海瑞这样的清官,却又害怕他们的亲人是海瑞这样的清官,这就说明了海瑞这个人最少在百姓眼中的评价是远远无法与包拯相提并论的,最少在刘澜这里是如此。

    因为包公铡亲侄子包勉本来就是后人所编纂,历史上如同铡美案一样并未真实上演,从私德的角度来说,铁面无私的包拯肯定是要比逼死女儿的海瑞更有人情味的,可抛开私德这一点来说,两个人都是后人值得尊敬的古人,是百姓心目中的青天,只不过青天或许没有那么神,青天的私德或许没有那么好。

    你不可能要求人人都成为圣人,人无完人,如果真有这样的人,那一定是包装出来的,或者是王莽这种欺世盗名的伪君子,因为他需要给世人留下一个完美的形象,所以他就必须要装出一副圣贤的样子,而王莽这一个完美形象演足了整整三十年,最后他的狐狸尾巴终于藏不住露了出来。

    所以海瑞更真,因为他有自己的缺陷,而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