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一十六章 孟子、子思子(第2/3页)  大汉龙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人的说法都是由思孟时不相值的事实和《史记》衍文的影响所导致的误解。”

    石破天惊,简直是石破天惊,很多人都猜到了刘澜肯定会语出惊人,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居然说出这么一番歪理来,这简直就打破了所有人的逻辑,让人头晕目眩一时间连反驳的声音都没有出现。

    不是他们不想反驳,而是因为刘澜能把子思孟子生卒年说的详尽,他们却不能,很多人开始从生卒年上寻找刘澜的纰漏,但却发现,他说的毫无漏洞。

    然后这位之前被嘲笑为连孟子都不知道的男人却根本不给任何人提出质疑的机会,就算是为今日准备了许多的辛评也一样,真正的打蛇随棍上:“《史记?世家》云:“子思年六十二。”孔子卒在周敬王四十一年,伯鱼先孔子卒已三年。向使子思生于伯鱼所卒之年,亦止当在威烈王三c四年间。乃孟子实生于烈王四年,其距子思卒时,已相去五十年之久。又谓:鲁缪公尝尊礼子思,然缪公即位在威烈王十九年,则《史记》所云“子思年六十二”或是“八十二”之误。若孟子则断不能亲受业也。予只以《孟子》本文计之,梁惠王三十年,齐虏太子申,则孟子游梁,自当在三十年之后。何则?以本文有“东败于齐,长子死焉”之语也。然孟子居梁,不二三年,而惠王已卒,襄王已立。何则?以本文有见梁襄王之语也。乃实计其时,梁惠王即位之年距鲁缪公卒年,亦不过四十年,然而孟子已老,本文有“王曰叟”是也。则受业子思,或未可尽非者与?

    刘澜在时间上彻底否决了孟子子思子师生关系,要知道就算今人钱穆先生所考的孟子生年上限公元前389年计。上距子思卒年下限公元前403年尚有十四年之久。因此,依据子思年九十二的说法。子思c孟子仍时不相值,就更不要提六十二了。

    当然我在这里否认孟子受业于子思之说。必然有众多学子承认孟子受业于子思门人之说,不管是前辈孔鲋著《孔丛子》刘向作《列女传》刘歆作《七略》还是赵岐皆言孟子亲受业于子思,诸位都乃本朝大家学者,他们众口一词,恐亦有其相当的根据。如果把他们的说法都归之于齐东野人之语,某是不信的。

    那么问题也就来了,既然孟子与子思子相距数十年,为何各位大家又众口铄金都言孟子亲受业于子思子呢?小子便斗胆猜测《子思子》c《孔丛子》所载的那位姓孟c名轲c字子车的儒者,并不是孟子。而是一位与孟子同姓名的子思弟子。

    大家会想了,会有这么巧么?想必大家都知道曾子,那么《战国策?秦策》曾子杀人一文必定尽知,从中我们可知同姓名者自古就有绝非本朝特例,所以子思子曾有一个和孟子同姓名的弟子并被后人误认为孟子,也就不难理解了。

    而对此判断最强有力的旁证则正是来自赵岐大家的《孟子题辞》。赵岐大家的《孟子题辞》为早期治《孟子》的头号权威,其说自难置疑。而且赵岐仍然健在,三君后硕果仅存的大家,其言辞自然无法指摘。

    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孟子?公孙丑上》云:“乃所愿。则学孔子也。”我们从中体味其意,孟子是说他并未学于孔子嫡系门徒。“乃所愿”者,表示“学孔子”之事为虚拟。对此,《孟子?离娄下》有更明确的记载:“孟子曰: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大家赵岐为之注曰:我未得为孔子门徒也。淑,善也。我私善之于贤人耳。盖恨其不得学于大圣也。”

    赵大家所言,小子自是认同的。也深信他的理解是正确的。既然连赵大家都将“孔子徒”解释为“孔子门徒”。那么所谓的“门徒”就应为嫡传弟子,包括受业弟子c再传弟子c多传弟子。而赵大家却偏偏将“人”解释为“贤人”。窃以为“人”字解释为“其他人”也可以。那么在这里是不是就可以说孔子嫡传弟子以外的人。所以孟子的这句话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