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受战火波及。老子就派出一支精锐到冀州南部搞破坏。看谁最先忍不住喊疼!看谁地损失更大!
两天三夜时间里。飞翼营狂奔七百余里。一路上连续攻破了一座县城和二十一座乡镇!
冀州南部,被飞翼营闹得天翻地覆!
――客观地讲,飞翼营进入冀州第一晚打下的那座县城,真是意外之喜了,与其说是攻下,还不如说是偷城成功,后来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
各地告急文书雪片般飞向州府所在地城。那些地方官无一例外地夸大了飞翼营的数量,并大言不惭地描述了自己如何率领当地守军,与来势汹汹地敌人展开英勇不屈地斗争,当然,最终的结果肯定是“寡不敌众”了,最后,地方官们声泪俱下地请求州府多派些部队给自己,以便“誓师再战”,将邪恶的入侵者赶走。
在冀州地方官的笔下,飞翼营的人数永远在不断变化,由三千人到一万人不等,这些报告被袁绍撕得粉碎,虚报最严重的地方官直接被袁绍派人砍了脑袋。不能怪袁绍狠,袁绍好歹也带兵多年,一个只有两百郡国兵驻守的乡镇,镇长居然说“敌骑一万来攻,我军苦战后毙敌八千,终因弹尽粮绝。。。”云云,难道这还不是侮辱袁绍的智慧?
让飞翼营杀入冀州,其实绝不是阿牛头脑发热地以此泄愤,而是为了分担主城的压力,为了让袁绍后院起火,为了让袁绍无法继续向凤翔城外增兵。制订战略的时候,大家都认为主城之战很可能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凤翔甚至早就做好了征召预备役的准备,谁都没想到会有倭人出现,从而直接使一场预料之中的持久战迅速收场,凤翔也避免了更多损失。
尽管冀州南部的那支骑兵身份未被确指,但袁绍其实很清楚,非凤翔飞翼营莫属。除了飞翼营,谁有那样强大的机动力和战斗力?谁会那么
切地深入敌后?不知疲倦地孤军奋战?
袁绍不是傻瓜,他明白凤翔为何会将最精锐最强悍的骑兵派到冀州,但他根本拿这支部队没有太好的办法。要阻止飞翼营的行动,最好出动一支强大的骑兵,可冀州军的骑兵编制仅有千骑,袁绍还没自大地认为自己的骑兵能抗衡飞翼;骑兵是无法指望了,另一个办法,就是出动大量步兵设伏,问题是冀州军刚刚打退北平军的进攻,现在两万主力部队又已远趋青州,冀州境内剩下的大多都是些老弱残兵,就算那些二线部队一个个天神附体战力暴增五倍,进化到可与飞翼营掰手腕地程度,他们跑得过飞翼营的战马吗?
不甘心吃亏的袁绍本来还打算,将手头不多的部队派往冀州南部,看能否撞大运般将飞翼骑兵堵在某个旮旯里,但另一件突发事件让他彻底改变了主意。
凤翔主城保卫战打响后的清晨,一支船队突然出现在渤海海域,随后,船队靠岸,一支两千人的部队登陆,一个个杀气腾腾,分明是见过血的主力部队,他们也不急着向前,就在海边不远的地方安下营寨。被袁绍任命为渤海太守的是个文官,上任尹始就摊上这么一档子事,当时就吓得浑身发软,连派个人上去询问一番都省了,一个上午就派出了十多拨骑兵告急。
最后,还是那支部队主动派人找渤海郡的官吏交涉,也报上了自己的身份:辽东黄巾军。
“不好意思,我们辽东水师海上长途拉练时遇到风暴,迷失了方向误入贵地,请不要误会,我们现在还没有不友好的想法。不久之前辽东黄巾才与冀州军并望作战,共同对抗北平军,大家早就是友军了。。。我们需要在海休整几天,顺便修补在风暴中损毁的战船,当然,还希望慷慨的冀州朋友,为我们提供一些粮食和日用品,否则,我担心那些被风暴折腾得几乎快要疯掉的小伙子们,会在这里干出一些令人发指的事情来。”
原黑山军将领大洪,一番话说得极为客气,他真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