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四章 挺进军的征兵办法(第2/3页)  抗日之我为战神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也大多都是国家级的贫困县。穷的在全国,都相当的出名。而在现在这个交通落后,农业还大部分存在靠天吃饭的时代,只能是更穷而绝对不会比后世要好。那些信了挺进军宣传的老百姓,面对着这幅景象能干就怪了。

    再加上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些事情,随着迁移过来的热东百姓传到热西的当地百姓的耳朵里面,自然是引起了轰动。热西山区原本地瘠民贫,当地除了鸦片产量还可以之外,其余的农作物的产量很低的。

    一亩高粱的产量还不足北满一半,当地很多村子穷的一家只有一条裤子。北满是什么地方,那里听那些挺进军政工人员宣传说,土地肥的只要撒上种子,不用怎么管就能长庄稼。一亩高粱的产量,是热西的几倍。

    而且一家要是有两个当兵的,就给八十亩地。即便是有一个当兵的,也要给四十亩地。那边还鼓励开荒,谁开出的就是谁的。这对于热西山区,大部分地区一家只有几亩地。还大部分是靠天吃饭,贫瘠的山地,过低的农业产量使得大部分处于极端贫困的老百姓来说,诱惑力可想而知。

    很多人家的儿子并不想参军,谁不想老婆孩子热炕头,谁愿意去战场上打生打死?这个时代的老百姓,可没有那么高的觉悟。只是却被贪图那最少四十亩地的父母,用绳子给捆到部队上。甚至儿子富裕一些的人家,一送来就是俩。

    八十亩地的诱惑,还都是肥的流油,旱涝保收的上等地。对于这些穷到极点的老百姓来说,这诱惑力无以伦比。这舍出去俩儿子,就能换来全家人吃饱饭。其余的儿子,也能娶上媳妇了,搞得好过年也能割上一斤肉了。至少全家人,也不用在和穿一条裤子了。

    所以这不用再做任何的动员,之前对挺进军态度虽说还算不太冷,但也绝对说不上热老百姓的参军热情相当的高涨。对于这些老百姓来说,反正是人给你送到部队上,这答应的事情你可别说话不算数。

    不算挺进军主力北上带回来的一万多新兵,留在热西坚持的部队,这段时间之内又招了七千多新兵。不过人家孩子都送到部队上了,可现在时间过去这么长了,你们还没有动静,这老百姓自然是不干了。

    负责指挥挺进军留守部队,此时兼任西满军区副司令、热河军区司令员的原来的挺进军一纵队司令员。面对自己司令部驻地整天里三层、外三层,被老百姓围的水泄不通的情况。在狠狠的批评了那个出了这么一个幺蛾子的政工干部,以及骂了一顿还真按照这个荒唐办法执行的政治部之后。

    也无法安置这些老百姓的他,只能找到此时兼任西满军区司令员的王光宇解决。这件事情,总得解决吧。他这个司令员,整天被大量的老百姓围的水泄不通的骂娘,这成了什么事情。整天什么事情都干不了别说,都快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了。

    可王光宇哪有办法,去一下子解决这么多的老百姓安置问题?除了在林西利用日本开拓团强占的二十万亩耕地,想办法安置了一部分之外。剩余的部分,他也只能求助抗**部和东北局帮着想办法。

    这天气眼看转冷了,本就是游牧地带的西满,上哪去能一下子安排这么多人?现在的他是即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的物资,来安顿这些拖家带口整天围堵热河军区司令部的老百姓。

    接到王光宇的求援电报,杨震也只能苦笑不已。但是事情既然已经出来了,不解决是不行的。杨震只能协调东北局调集了二十多列的火车,大批的粮食,还调集了整整两个汽车团南下,连同西满军区汽车团一起。专门负责从热河向通辽,转运老百姓。

    考虑到天气和这些百姓的身体情况,杨震还从军区总医院,以及根据地各个医院之中,抽调了大批的医护人员随同南下接应。而抗联的几个直属工兵团连同在嫩江休整的一师、六师、十七师,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