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九十七章 调整编制(第2/3页)  抗日之我为战神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两个月之内的产量就翻了一番。在通化钢厂的设备运抵之后,甚至在短短的一年之内翻了几番。

    除了镍铬等金属还要依赖外部供应之外,依托已经陆续投产的第一钢铁厂,其生产枪炮用钢的其余所有原材料。已经全部能够自己生产,并基本上满足了需要。当然炮钢的冶炼,还需要一定时间的磨合。但是轻武器以及弹药用钢,基本上已经全部解决。

    尤其是航空炸弹的需求,不仅满足了抗联对日轰炸的需要。甚至还满足了后来美军参与进来之后,对日轰炸的百分之八十的需要。关内各大战略区的钢铁需求,也几乎达到了百分之百的满足。正在兴建的集通铁路,所有的钢轨也可以全部立足国内,不在依赖不是很靠谱的美援。

    同时军工产业也在这批工人外加三千多部机器设备抵达之后,也在短期之内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在李明瑞从奉天打劫来的那批枪炮用钢的基础上,在短时间之内满足了抗联扩编之后轻武器装备上的缺口。

    重武器的仿制和生产,也大幅度的加快了速度。这批工人抵达之后,当年底就制造出来苏制zls加农炮二百门,一二二榴弹炮七十多门,保证了部队的扩编需要。以及为关内部队炮兵扩编,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在此次会战之后,抗联全部停止了一切的日制轻武器弹药的生产和制造。所有的武器弹药生产,转向关内部队急需的七点九二子弹,以及抗联自身使用的七点六二毫米弹药的生产。同时加强了六零炮、无后坐力炮、火箭筒的生产。

    在东北局和东北人民政府的苦心经营之下,到抗战结束之前整个东北根据地,已经形成了齐齐哈尔和佳木斯的特种钢材、重型机器制造,佳木斯军工产业、汽车产业,哈尔滨的飞机制造业、机械设备制造、纺织工业。

    汤原的钢铁工业基地,已经改名为大庆的萨尔图石油开采和炼化基地。牡丹江的动力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基地,珠河至延寿的化工产业等一系列大型工业基地。以及鸡西、七台河两个特大型煤矿扩建与开采,多宝山铜矿的扩建与开采。

    尽管这些工业系统,相当一部分还是军工产业为主。以及因为根据地的面积所限,产品的还是满足战争需要为主。而且因为技术力量眼下还相当的不足,所有的工厂规模都只能算是中等。

    但是到四四年底除了部分工业产品规模还不如南满,以及缺乏一些轻工业之外。整个东北根据地内的工业制造能力,与当初整个北满只有少数的轻工业,以及采矿和伐木等一些工业相比,已经是不可同日而语。

    尽管很多工业产品,还只能解决有无的问题。无论是质量还是产量,都暂时无法与国外相提并论,但是整个北满重工业基地已经基本成型。工业制成品的产量,远远超过整个关内国统区的几倍。

    军工产业的蓬勃快速发展,让杨震手中的底牌数量多了很多。至少扩编的部队,不用为轻武器的不足而头疼。但相对武器装备来说,杨震最头疼不是武器上的问题,而是兵员补充的问题。

    工业发展越迅速,人力缺乏的局面就越严重。在还要保留农村足够从事农业人口,以及部队大量扩编的情况之下,更是感觉人口的数量不足。这次战后补充加扩编,部队一下子增加了几十万人。

    除了野战部队,铁道、工程等部队,也到了不扩编不行的地步。在需要抢修新京周边铁路线,以及抓紧时间建设集通铁路的情况之下,铁道兵纵队此次一次性就扩编两个师七个团的兵力。再加上还要选派人员去苏联以战带训学习海军,所需的兵员数量就更多。

    而且通过此战,杨震也发现了自己部队师一级的部队,编制有些过于庞大和笨重。重武器过多,也限制了部队在复杂地形之下的机动能力。中国不是西欧公路建设本就落后,而且几乎全部为土路的公路质量也相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