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五章 裁汰冗军(第2/2页)  五代游龙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人孩子免费读书,官府将根据免费参学儿童的数目适当予以补贴。

    在落后地区和穷人聚居地,全部由官府出资。

    根据村庄大小和人口多寡,或一村一个,或几村一个设立集中式学堂,凡适龄儿童都要就近入学,不得遗漏。

    并把这列为考核官员政绩的主要依据之一,不由他们不全身心投入进去。

    教育不是产业而是事业,再穷不能穷教育。

    不论是官府补贴也好,还是官府直接设立学堂,其实都花不了多少钱。

    按说古代人也是非常重视教育的,但能读得起书的人毕竟是少数,而且在特权思想作用下,穷人受教育的机会就要少得多。

    所以这次暂定的五年制责任教育,必须贯彻到基层和边缘山区去,这是一个硬性指标。

    这样做的目的,不但能使文盲率大幅下降,还能使相当多的穷人通过受教育而脱贫致富,甚至能发现培养出有用的人才。

    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一定要长久、持续的开展下去。

    云南职务最高的教育官员是文学博士,其品级只有从八品,虽然比医学博士的正九品要高上一级。

    但是从中也可看出,朝廷其实只对军政、赋税感兴趣,对教育文化重视不够,从事教育事业的官员的地位相当的低。

    云南的文学博士袁国策,年纪不过五十出头,是一位货真价实的博学鸿儒。

    他年轻时也有广济天下、泽被苍生的宏图大志,曾经周游各地求学,但由于不是正儿八经的科班出身,再加上对孙德成的政见不感冒,所以一直在官场上郁郁不得志,所以治学之心也就渐渐的冷了。

    这次看到李翊推行教育改革的雄心壮志,使他又看到了一丝希望。

    因此,他非常热心努力的忙活这件事情,经过一个多月的摸底调查,很快就摸清了云南各州县的应受教育人口分布情况。

    据他的统计分析,整个云南七至十五岁学龄儿童和少年,包括川南迁徙来的灾民儿童,大概在二万三千人左右。

    除了有条件供养读书的家庭以外,大概还有一万五千人需要得到资助。

    这个数量可是不小哇,仅学费和费估算就达到每年二万两银子,这还不算硬件设施的一次性投入。

    以云南目前的财政收入来说,筹集这些钱确实有点困难。

    为了尽可能的节省费用,李翊发动各乡村的老百姓,集资筹建学堂的校舍和桌椅板凳等物。

    有些乡村的热心富户也无偿的捐献了房屋,提供了大量的学堂桌椅,这使的官府的压力减轻了不少。快眼看书小说阅读_www.bookcu.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