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08节艰难的决定(第1/3页)  攻约梁山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清真山流寇从王伯超怒杀公羊务到化铜打造武器,到突袭府城扫大户紧急东征逃窜,期间共耗费了二十多天,这时候向东走正赶上抢掠夏收成果,反军最要紧的粮食有了乐了,大宋王朝却遭殃了,若是流寇象田虎那样盘踞一地割地造反对大宋根基未必有多大威胁,可从西向东这一流窜沿途扫荡,不仅沿途官府和大户遭遇灭污蔑嘲笑宋官。

    你若有资格经常参加这会那会,你会看到开会常会奇怪地走形。

    要讨论商议解决的问题不是会议重点,甚至没人真在乎,那只是个借口。

    激烈争论的焦点是要钱争权,是所谓理念观点不同的帮派斗争,是各方势力利益的较量和妥协,是权大嘴大者的作秀表演……越是紧迫重大的问题,争论越是激烈,这很正常,但借机紧逼对手让权让利,开会的根本目的——要解决的紧急问题最终却笼统了之,不了了之,再商议,甚至荒唐了之却常见。

    这是政治的通病。

    严肃政治却常常只是种权力游戏和个人表演。欧美所谓的民主议会照样如此,而且常有更荒唐古怪的事发生。

    这种情况落在皇帝赵佶面前,只能让这位花鸟皇帝习以为常不奇怪却干郁闷更加着急。

    众臣说得都有理。

    当然是冠冕堂皇笼统说的都合理。

    在皇帝恐惧恼怒的时候,当臣子的敢胡说八道,拙劣地露出无耻私心,那是自己找死。

    真当皇帝是傻子?

    问题是剿也好,剿抚并用也罢,都要用兵,重点在怎么用兵?准确的说是用哪的兵?

    流寇周围州府的兵就不用考虑了。

    守城都一破一个准,只看看雪片一样投来的紧急求救奏折就能从中看出这些州府的文武官员对流寇恐惧到何等程度,都在盼着流寇别经过自己的辖区,千方百计躲避兵锋,恨不能找合理借口弃城逃走都来不及呢,就这种态势,朝中谁还敢指望这些州府能汇集兵力联军讨伐镇压住流寇?

    内地军也不是没有有一定战斗力的军队。

    朝廷官僚们对内地军队情况并非是两眼一抹黑,也大体知道哪的兵的可用。这些自负的政治精英并非无才干。

    比如,他们知道昔日招降的十强匪现在的十节度使中就有几个很是能征惯战的。

    但十节度使不是离得远,就是从各地调集太慢太耽误时间。

    最有把握剿贼的强军当然是调集西军或北军。

    但这两只军队同样太远,赶不及。

    要剿灭的可是流寇,不是盘踞一地可从容调兵剿灭的反贼。那伙人正拼命冲向东海呢,流窜得很快。容不得慢慢来。

    就算西军北军能赶得及,也不能随意抽调。

    辽国燕云地区汇聚着众多缺衣少食的原辽东难民,正红眼等待北边关地区夏收完成就必定会南下疯狂抢掠以轻松获取钱粮,把辽东和燕云的灾难困难巨大负担转嫁到宋朝身上。

    文成侯赵公廉早就把这个预测汇报到朝廷提醒北边关严阵以待。

    北军民面临一场不可避免的血战冲突,守住边防,防范辽人钻空子进犯怕都力有不逮,哪有多余兵力南下剿匪?

    西夏方面也是看到了机会,想趁燕云难民南下大肆抢掠而牵制了宋军的好机会夹攻大宋狠捞一把。

    西军察觉了西夏大军蠢蠢欲动迹象,正严加戒备,无心它顾。

    大宋边防形势严峻。皇帝赵佶危急时想起的救架第一能人赵公廉即使有心也无力来追剿流寇和海盗。

    那么剩下能调用的大军只能是京城禁军,兵力够而且从京城北上山东,距离很近,多半能赶得及堵住东奔的流寇。

    这情况,上朝众臣没人是傻子会看不明白,却没几个人提起赶紧抽调京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