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九章 召对(第1/2页)  帝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万历稍事休息,有太监来禀报,内阁的张、申两位阁老已在平台候见。万历忙吩咐叫冯大伴过来,与自己一同前往平台。

    此时虽然春意渐浓,气温回升,但平台之上的风大得很,所以召见仍然在暖阁内进行。待张四维与申时行进来行礼毕,万历也不跟他们多说废话,开门见山道:“关于杭州之事,不知张卿、申卿作何打算。”

    这回事关军国大事,而且此前张、申二人已得到了张居正的明确指示,张四维就毫不犹豫道:“皇上,此次杭州之变乃是因兵士索饷而起。自先圣嘉靖年间倭难加剧,因军备废弛,卫所空虚,沿海各地皆募兵自保,其中尤以浙江为甚,至今募兵与屯兵仍各居其半。募兵乃是应募而来,身虽为兵,仍隶民籍,退伍则为民。然募兵易聚难散,而每兵月银九钱,地方上又实在难以应付,如今天下承平,乃有减饷之议。”

    万历问道:“募兵较之世兵,战力如何。”张四维犹豫了一下,才道:“若是操练得法,自然是募兵强些。”

    万历听了微微点头,心中默算一下,大明如果全部改成募兵制,饷银加上口粮、衣甲、装备,只怕全部财政收入都投进去也养不了多大的军队。而如今又是个四面作战的局面,确实是很棘手。卫所制度虽然崩坏,也不得不尽量保留下来,毕竟不用花多少钱粮,纸面上还是有个不小的兵员数字在那。

    这次杭州兵变中被打的那位巡抚吴善言,其实也是照着朝廷的意思在办,要把和平时期的月饷由九钱降到六钱。但按照浙江巡按张文熙所奏,吴善言乃是“抚治无方,处事不当”,因此“自找殴辱”。减饷本就不是什么好事情,还要在一群老兵油子跟前摆官老爷的谱,难怪会挨打了。后世那些装逼遭雷劈的段子视频,最喜欢的就是吴善言这样的素材。

    万历前阵子都在学习《大明会典》,对于明代的这种按抚制度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巡按与巡抚本质上来说都是中央派驻地方的临时官员,一般都领有御史言官之类的职衔。

    巡抚总制地方三司,位高权重,到万历这个时期基本已经是个常设职位了,一般由都御史一级的官员外放。

    而巡按御史则是代天子出巡,专门负责监察,平时不理地方具体政务。巡按权力极大,可以“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而品级却只有七品,体现了一种很奇葩的“以小监大”、“以卑督尊”构想。从张文熙弹劾起吴善言的奏本措辞上,就可以看出确实是一点情面也没留。

    想到这,万历心中已经基本明了,这次的事件各方都有责任,派员下去处理肯定会是一个各打五十大板的局面,不过相比之下士兵的责任更大一些,毕竟冲击督抚衙门已经是形同造反了。估计张居正所举荐的这位张佳胤应该就是这种擅于权衡,懂得随机应变的人物。

    万历沉思了半晌,才又开口问道:“此事当如何处置。”

    果然,张四维答道:“此事只能相机处置。”

    万历点点头,又问道:“元辅所举荐的那位张佳胤,两位爱卿觉得如何啊。”

    张四维道:“该员文才武略兼而得之,十年前便曾平定安庆兵变,确是上佳人选。”

    申时行也道:“臣附议,此员通权达变,多谋善断,定能妥善处置此事。”

    万历满意地点点头,道:“既如此,那内阁就代朕拟旨吧,命张隹胤巡抚浙江,许其便宜行事,早定杭州之变。”

    张、申二人赶紧叩首,口称遵旨。万历见这两人倒还知道轻重,并没有再像上回议论永宁封地时那般装傻,道:“朕皇妹永宁封地之事,怎么内阁到如今还没有消息。”

    这事情张四维、申时行早就想出了方案,就等着皇帝的询问。张四维马上道:“臣等合议,可依前寿阳公主例,庄田两千五百顷,只需减去皇上您御赐的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